
(1) [scratch one's head]∶撓頭,心緒煩亂或有所思的動作
(2) [hair clasp]∶古代指簪子
玉搔頭
(1).以指甲或他物爬搔頭部。《西京雜記》卷二:“ 武帝 過 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頭。”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喚起搔頭急,扶行幾屐穿。”亦以形容焦急的神态。《黑籍冤魂》第七回:“隻急得他亂跳,搔頭摸腦,沒有了法子。” 趙樹理 《老定額》:“他看見桌上的表已經到十點四十分了,急得他一邊搔頭,一邊拔開筆趕緊在表上填那些算好了的數字。”
(2).簪的别稱。 漢 繁欽 《定情詩》:“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唐 韓愈 《短燈檠歌》:“裁衣寄遠淚眼暗,搔頭頻挑移近牀。” 元 張雨 《東風第一枝·玉簪》詞:“蜻蜓飛上搔頭,依前艷香未歇。”
“搔頭”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動作與器物指代義的詞彙。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搔”意為用指甲輕抓,而“頭”指人體首部,合指用手指輕撓頭部的動作。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曾取李夫人玉簪搔頭,自此“玉搔頭”成為發簪雅稱(來源:《西京雜記》卷二)。
在文學作品中,“搔頭”常被用于刻畫人物情态。例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翠翹金雀玉搔頭”即以玉簪代指楊貴妃的華貴妝飾(來源:《白居易集箋校》卷十二)。明代《警世通言》中“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墜翠鬟松”則通過搔頭動作展現女子嬌态(來源:《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該詞兼具動态與靜态雙重意象:既指抓撓頭部的肢體語言,又特指古代女性發簪。這種雙關性使其在詩詞創作中具有特殊表現力,如李商隱《無題》中“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的宴飲場景,搔頭動作暗含人物心緒(來源:《李商隱詩歌集解》)。
“搔頭”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動作描述:指因思考、焦慮或頭皮發癢而抓頭的動作。例如:
文學延伸:常用于形容人焦躁或思考時的下意識動作,如“搔頭弄姿”指故作姿态()。
器物指代:特指女性束發的簪子,尤其以“玉搔頭”為典型。例如:
文化關聯:玉簪在古代文學中常被賦予情感象征,如元代張雨詞作中“蜻蜓飛上搔頭”暗喻女子發飾之美()。
“搔頭”既可表示具體動作(抓頭),也可代指發飾(簪子),需結合語境判斷。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出處,可參考古籍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用法。
百奸百獸率舞半頭晌變食剗類從初從谏如流大采調身梵文鳳歌封祀供饷官飯滾滾滔滔滾木行僞緩帶輕裘見愛家貧如洗穽房己巳之變九芒珠攫噬口直老丈人泷吏倮露洛陽縷縷淺蔽绮井青蠅點素親擥器小易盈權暫衢巷髯客山林釋神守塞霜操爽異豎褐俗體字踏狗尾跳出貼職彤襜王建亡謂文備文靜舞台暇刻像兒鄉基詳敏小死遐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