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攘的意思、寇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攘的解釋

(1).劫掠;侵擾。《書·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有常刑。” 孔 傳:“軍人無敢暴劫人。” 宋 嶽飛 《奏乞複襄陽劄子》:“今外有 金 敵之寇攘,内有 楊麼 之竊發。”

(2).引申指由兵匪劫掠侵奪所造成的禍亂。 宋 曾鞏 《明州謝到任表》:“賴上威靈,緻寇攘之熄滅;屬時休慶,獲稼穡之豐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寇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劫掠、侵擾
    指通過武力或暴力手段進行搶奪、騷擾。例如《尚書·費誓》記載:“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有常刑”(),強調禁止士兵劫掠百姓。宋代嶽飛在奏折中也提到“金敵之寇攘”,指外敵的侵擾行為()。

  2. 兵匪禍亂
    引申為因戰亂或匪患導緻的社會動蕩。如宋代曾鞏的《明州謝到任表》中,用“寇攘之熄滅”形容平定戰亂後的安定()。

二、語境應用

三、補充信息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及宋代奏章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寇攘的意思

寇攘(kòu rǎng)是一個漢字詞,意指侵略、掠奪或劫掠。它通常用來形容戰亂時期的賊寇或盜匪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寇是由宀(寶蓋)和句(口)兩個部首構成,并包含5個筆畫。

攘是由手 (扌)和襄(襁褓)兩個部首構成,并包含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寇攘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中,描述了戰亂時期人民的苦難。

寇攘的繁體字為寇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寇的寫法為“寸口”,表示一個人正執刀掠奪,攘的寫法為“手羊皿句”,表示用手去抓羊。這種寫法在現代已不再使用。

例句

1. 曆史上有許多寇攘的時代,人民過得非常艱辛。

2. 部隊奮起反擊,成功地抵禦了敵人的寇攘。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寇訛(kòu é);寇敵(kòu dí);攘除(rǎng chú)。

近義詞:掠奪、搶劫、劫掠。

反義詞:保衛、抵抗、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