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攘的意思、寇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攘的解釋

(1).劫掠;侵擾。《書·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有常刑。” 孔 傳:“軍人無敢暴劫人。” 宋 嶽飛 《奏乞複襄陽劄子》:“今外有 金 敵之寇攘,内有 楊麼 之竊發。”

(2).引申指由兵匪劫掠侵奪所造成的禍亂。 宋 曾鞏 《明州謝到任表》:“賴上威靈,緻寇攘之熄滅;屬時休慶,獲稼穡之豐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攘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寇”指盜匪、劫掠者,“攘”本義為推、排斥,後引申為奪取、侵奪,組合後“寇攘”特指盜賊劫掠或外敵侵奪的行為。

從詞源發展看,“寇攘”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尚書·費誓》載“無敢寇攘”,鄭玄注:“寇,劫取也;攘,竊取也”,此處指禁止士兵搶奪民間財物。《詩經·大雅·桑柔》中“民之未戾,職盜為寇”亦印證了該詞與亂世劫掠的關聯。

在語義演變中,“寇攘”逐漸擴展為兩類含義:一是指具體暴力掠奪行為,如《漢書·王莽傳》所述“寇攘奸宄,害我人民”;二可比喻政治動蕩或道德敗壞,如宋代李綱奏疏“内憂寇攘,外懼強敵”。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論述,日常口語已罕用。

網絡擴展解釋

“寇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劫掠、侵擾
    指通過武力或暴力手段進行搶奪、騷擾。例如《尚書·費誓》記載:“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有常刑”(),強調禁止士兵劫掠百姓。宋代嶽飛在奏折中也提到“金敵之寇攘”,指外敵的侵擾行為()。

  2. 兵匪禍亂
    引申為因戰亂或匪患導緻的社會動蕩。如宋代曾鞏的《明州謝到任表》中,用“寇攘之熄滅”形容平定戰亂後的安定()。

二、語境應用

三、補充信息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及宋代奏章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襃揚備言比肩系踵避頭蒼庚創興吹彈耽翫蛋圓刀竿節鼎覆法部販官覆折高度計龜床滾調黑質黃銅歡欣嘩笑火炕監祠江關徼外瘠觳景功筋骨人錦駝九畿渴馬髺頭來辰瀾浪隸子弟眉間鎖偭越迷禮摩睺羅伽囊載排害庀事仆輿淺機秋芸日符桑落瓦解禅诰蛇蟠失竊率領嘶嗌素指退伍軍人退隱違距醎鹾先意承顔小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