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伏的意思、火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伏的解釋

謂心星(大火)隱沒。《左傳·哀公十二年》:“ 丘 聞之,火伏而後蟄者畢。” 杜預 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新唐書·曆志三上》:“《麟德曆》霜降後五日,火伏。小雪後十日,晨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火伏”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梳理如下:

一、基本釋義

“火伏”指心星(即“大火星”,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宿名)隱沒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後蟄者畢”,杜預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古人通過觀測大火星的隱沒來判斷季節變化,如《新唐書》記載“霜降後五日,火伏”,說明其與曆法相關。

二、延伸比喻義

該詞後來衍生出比喻用法,形容火勢逐漸平息或情緒、沖突的消退。例如描述火災得到控制,或形容憤怒、激情等趨于平靜。

三、文化背景

  1. 天文學依據:古代以“大火星”作為農事活動的标志,其隱沒(通常在農曆十月)意味着冬季來臨,昆蟲蟄伏,故有“火伏而後蟄者畢”之說。
  2. 曆史典故:部分文獻提到《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齊國大火事件,後以“火伏”比喻平息災難,但需注意此典故的出處可能存在混淆。

四、結構解析

五、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自然現象(如星象變化)、實際火情控制,或抽象層面的情緒、争端逐漸緩情景。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火伏的意思

《火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火勢平息、不再猛烈燃燒。

拆分部首和筆畫

《火伏》的拆分是火(huǒ)和伏(fú),火的部首是火字旁,伏的部首是人字旁。火的筆畫數為4,伏的筆畫數為6。

來源、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火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出自《封神演義》。繁體字為「火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火的上面還會加上一個小點,稱為「彡」,表示炎燥的火焰。伏的上面通常會寫上一個垂直的橫杠,表示人在火焰面前跪伏的姿勢。

例句

1. 消防員們勇敢地撲滅火焰,最終成功使火伏下來。

2. 火勢越燒越大,大家緊張地祈求火速火伏。

組詞

火焰、伏地、伏案、火花、火災

近義詞

火止、火息、火平

反義詞

火燒、大火、火光四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