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曠遠貌。《文選·王褒<洞箫賦>》:“彌望儻莽,聯延曠盪,又足樂乎,其敞閑也。” 李善 注:“儻莽、曠盪,寬廣之貌。” 清 錢謙益 《<黃陶庵先生全集>序》:“是故盤行隱深,彌望儻莽,重巖增起,波瀾灝溔,使人可仰而不可跂者, 高陽 之文也。”
(2).暗昧不明貌。 三國 魏 阮籍 《清思賦》:“時儻莽而陰曀兮,忽不識乎舊宇。”
(3).茫然自失貌。《莊子·天地》“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唐 成玄英 疏:“夫嬰兒失母,心怊悵而無所依;行李迷途,神儻莽而無所據。”
傥莽(tǎng mǎng)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傥”與“莽”二字組合而成,主要含義為“曠遠、遼闊無際的樣子”,引申為“茫然無依或放任不拘” 的狀态。以下從詞義、用例及權威來源展開說明:
曠遠無際
“傥”本義為倜傥不羁,“莽”指草木深廣、原野遼闊,組合後形容空間或心境的廣漠無邊。例如《楚辭·哀時命》王逸注:“傥莽,曠蕩而遼遠也。”
用例:
“山川傥莽,天地寥廓。”(形容自然景象的蒼茫浩渺)
茫然無定
引申為心神恍惚、無所依托的狀态。如《莊子·大宗師》成玄英疏:“傥莽,無心之貌。”
用例:
“傥莽而遊,不知所歸。”(描述漂泊無定的心境)
《漢語大詞典》(中國辭書出版社)
明确收錄“傥莽”詞條,釋義為:
“廣大貌;曠遠貌。亦形容茫然自失。”
來源:
- 《楚辭·哀時命》:“傥莽渺渺,靡所止極。”
- 唐代柳宗元《夢歸賦》:“紛若喜而佁儗兮,心回互以壅塞。魂恍惘若有亡兮,涕汪浪以隕轼。類嚘黃之黭漠兮,欲周流而無所極。紛若喜而傥莽兮,心回互以壅塞。”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雙義性:
① 遼闊空曠;② 失意怅惘。
引《淮南子·原道訓》:“傥莽渺茫,逍遙一世。”
寥廓、蒼茫、浩渺(均強調空間廣闊);
恍惚、怅惘(側重心神不定)。
局促、狹隘(空間受限);
笃定、清醒(心神安定)。
官方介紹(注:此為詞典官網,詞條需查閱紙質或數據庫版本)
(注:古籍原文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鍊接僅提供出版社官方書目信息。)
“傥莽”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曠遠寬廣貌
指空間或景象的遼闊、寬廣。例如《文選·王褒<洞箫賦>》中“彌望儻莽,聯延曠盪”,李善注“儻莽、曠盪,寬廣之貌”。清代錢謙益的文論中也用此義形容文章的宏大格局。
暗昧不明貌
形容光線昏暗或事物模糊不清的狀态。如三國魏阮籍《清思賦》“時儻莽而陰曀兮,忽不識乎舊宇”。
茫然自失貌
指人怅然若失、恍惚的狀态。唐代成玄英注解《莊子·天地》時提到“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即用此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行為粗魯莽撞”,強調缺乏禮貌與風度,例如形容人行事不顧他人感受。但此用法多見于口語或非學術語境,需注意與古義的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相關注解。
隘阻白眼梆子頭笨伯崩湍嬖豔勃欝不足為外人道也淳和存濟盜賊公行肥充過心國彜含露淮北黃骢少年彙演賈國濟濟排排咎愆矩法橘絡據式空阙臘雞頭樓護唇舌卵鳥胪歡僇市綠茸茸蠻幹男生篇袠皮蛋鋪鋪竊弄祈喜辱國殄民時移世易濕疹收臧霜準誰料送殡酸黃虀索知陶陳特指田窦跳灰驢停虅團礦抏敝望火樓謂詞危獨鄉鎮企業先自隗始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