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ll] 〈方〉∶售貨攤
亦作“ 攤擋 ”。方言。售貨攤。《花城》1981年第1期:“路的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檔,賣菜心的,賣紅蘿蔔的……應有盡有。”《人民文學》1981年第3期:“街岸邊一個少女擺着小攤擋。”
“攤檔”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在街頭、市場等公共場所擺放的簡易售貨攤位,常見于方言(如粵語)使用,多用于中國大陸南方地區。例如:“路旁的攤檔規劃得井然有序。”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市集、夜市、街邊等場景中的小商販經營形态,例如:“菜市場裡擺滿了賣蔬菜和紅蘿蔔的攤檔”。
發音與地區差異
拼音為tān dàng(注音:ㄊㄢ ㄉㄤˋ),在部分地區可能讀作“tān dǎng”,但釋義相同。
擴展說明
需注意與成語“攤擋”(tān dǎng,指無法推脫責任)區分,兩者發音相近但含義完全不同。
總結來說,“攤檔”主要指代小規模零售攤位,具有地域性和口語化特征。如需更權威的詞典釋義,可參考、3、4的來源鍊接。
攤檔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在漢字中由“攤”和“檔”兩個部分組成。
攤的部首是手(扌),其字形來源于人手在地上鋪開貨物的形象,表示擺出、展開的意思。攤的筆畫數為7畫。
檔的部首是木(木),表示與木制品有關。檔的字形由木與又兩個字形合成,又字形表示手的形象,正好與攤中的手部首相呼應。檔的筆畫數為10畫。
依據部首和筆畫,拆分出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攤(扌,7畫)和檔(木,10畫)。
“攤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交易市場上商販擺攤設檔的場景。在古代,人們在街頭擺設檔口,用于售賣各種商品,稱之為“攤檔”。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個詞逐漸成為常用語,并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在繁體字中,攤檔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攤檔的寫法也有所變化。早期的漢字書寫方式中,攤的字形為“攤”,檔的字形為“檔”。這些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攤檔的原始意義。
例句:
1. 她在街頭擺了一個攤檔,賣着各種小玩意兒。
2. 這個攤檔上的水果看起來很新鮮,我買了一些。
組詞:攤位、攤販、攤主、攤派。
近義詞:攤販、攤賈、攤子、攤販子。
反義詞:商店、店鋪、專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