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獻禮物(給君主)。錯,通“ 措 ”;質,通“ 贄 ”。一說猶委質,獻身(給君主)。《荀子·大略》:“錯質之臣不息雞豚。” 楊倞 注:“錯,置也;質讀為贄……置贄,謂執贄而置於君。或言置質,猶言委質也,言凡委質為人臣,則不得與下争利。”
“錯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禮儀和臣子對君主的效忠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錯質”指臣子向君主呈獻禮物以表敬意或效忠。其中:
2. 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将“錯質”引申為“委質”,即臣子獻身于君主的行為,強調忠誠與責任。如《荀子·大略》中提到:“錯質之臣不息雞豚”,楊倞注解釋為“委質為臣後,不得從事低層謀利之事”。
3. 用法與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君臣關系,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臣子通過“錯質”确立君臣名分,此後需恪守職責,不可僭越或謀私利。
4. 争議與并存觀點
學術界對“錯質”有兩種理解并存:
總結
“錯質”是古代政治禮儀的重要環節,既包含物質層面的獻禮,也承載精神效忠的象征意義,體現了先秦時期等級制度與倫理規範的雙重性。
錯質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質地不正常或者出現反常現象。它可以拆分為“⺮”和“質”兩個部分。
“⺮”為一個漢字部首,多用于有關植物、森林等方面的字詞中。它的筆畫數為九畫。
“質”則是指物質的屬性或性質。它的部首為“貝”,意思是貝殼或財富,同時也表示經商、財富等方面。它的筆畫數為貝四畫。
錯質一詞比較常見于口語交流、文學作品和描述自然現象的語境中,用來形容某種物質或現象的性質異常或者脫離正常狀态。例如,我們可以說:“這塊石頭的質地錯質,摸上去非常奇特。”
在繁體字中,錯質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差異,錯質在古代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有些流派将“質”寫作“質”,但字義和用法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錯質的例句:
1. 這幅畫的線條錯質有趣,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
2. 這個人的言行舉止總是錯質怪異,讓人難以理解。
3. 他的衣物材質錯質,摸上去很奇特,像是來自未知的世界。
在組詞方面,錯質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錯綜複雜、錯落有緻等。
與錯質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異常、離奇、詭異等。
與錯質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正常、常規、規範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