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謏聞的意思、謏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謏聞的解釋

(1).小有聲名。《禮記·學記》:“發憲慮,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 鄭玄 注:“謏之言小也。” 孔穎達 疏:“謏之言小;聞,聲聞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近年士風盛而古意衰,習競浮華,辭昧體要,真材不足以勝,謏聞雷同,反得以敝帚倖出。” 清 劉大櫆 《方府君墓志銘》:“雖士之修身潔行,非以謏聞而駭俗。”

(2).孤陋寡聞。常用作謙詞。《南齊書·陸澄傳》:“ 澄 謏聞膚見,貽撓後昆,上掩皇明,下籠朝議。” 宋 王禹偁 《右衛上将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備位,論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聞而塞職。” 元 張起岩 《濟南路大都督張公行狀》:“故詳録其實,而以謏聞附,庶備宗工鉅儒之采擇雲。” 清 錢謙益 《蘇州府重修學志序》:“則姑述其謏聞以告于鄉之子弟,其亦可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謏聞(xiǎo wé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礎釋義

指淺薄的學識或微不足道的名聲。其中“謏”意為微小、淺陋,“聞”指見聞、知識或聲譽。該詞多用于謙稱自身學識不足或形容他人名望不顯,常見于書面語及謙辭場景。例如:

“臣學識謏聞,恐難當此重任。”(謙稱自身學識淺薄)

二、古籍溯源

  1. 《禮記·學記》

    最早見于《禮記·學記》:“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鄭玄注:“謏之言小也。”指僅有微小名聲,無法感化大衆。

  2. 《說文解字》

    “謏”釋為“小也”,段玉裁注:“淺薄之稱。”印證其“微小淺陋”的本義。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自謙或評價他人學識、名望的局限性,如:

“先生過譽,在下不過謏聞之士。”(謙辭)

“其說雖新,然屬謏聞,未足深論。”(評價觀點淺薄)


參考資料:

  1.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典“謏聞”釋義(www.zdic.net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謏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wén,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1. 小有聲名
    指僅有微小的名聲或成就,常用于形容學識、才德等尚不深厚。

    • 例:《禮記·學記》中“足以謏聞”,意為“足以小有名聲”。
    • 語法:偏正式結構,多作書面語,如成語“謏聞之陋”(僅有淺薄的名聲)。
  2. 謙辭:孤陋寡聞
    用于自謙,表示自己見識淺薄、學識不足。

    • 例:清代吳骞《拜經樓詩話》中“謏言謏說”即指淺顯的言論。

二、延伸解析


三、總結

“謏聞”兼具“小有名聲”與“自謙淺薄”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其生僻性使其更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表達中。

别人正在浏覽...

安之若命拜讀飽觑邊幕筆伐茶鋪吹齑錯筍釣鳌客滴礫發鞍風容附注蓋沒恭帶古皇孤絶煌耀逭暑回廊見訪疆埸馢香徼靈藉不的介子推九仞九幽機械論镌損絶馳楷隸樂情罹惹胪布磨攪訛綳木鶴南方南腔北調女沙彌辟寒金品綠牆陰秋試棄墜铨擢鵲畫曲惠三登瘦瘁夙敏太平策填戶體性外向蛙黾聞聲骛棹無晝無夜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