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徽宗 、 欽宗 二帝的并稱。二帝于 靖康 二年為 金 人所俘,後死于 金國 。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上引 清 吳更生 《土木懷古》詩:“蒙塵幸免 徽 欽 辱,歸國重煩 呂 卻 謀。” 清 覺佛 《女英雄·殺賊》:“皇陵掘, 徽 欽 囚,此恨深深難受。”
徽欽為漢語複合詞,專指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與宋欽宗趙桓。該詞源于二人年號縮略,主要承載曆史事件指代功能,常見于史書與文學語境。其核心含義包含三重指向:
帝王身份特指
特指北宋第八位皇帝趙佶(1100-1126年在位)及其長子趙桓(1126-1127年在位),《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其治國失當導緻國力衰微。
曆史事件象征
代指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次年擄走二帝及宗室三千餘人的“靖康之變”。此事件标志北宋滅亡,《續資治通鑒長編》詳載被俘北遷過程。
文化語境隱喻
文學作品中常借“徽欽北狩”暗喻統治者昏庸招緻國難,如元好問《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詩雲:“隻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隱射二帝被俘之恥。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曆史專名詞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其為“曆史人物合稱”,使用範疇集中于史學論述與典故引用。
“徽欽”一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基本解釋
由“徽”(恭敬有禮)和“欽”(尊敬崇拜)組成,形容人言行舉止恭敬有禮,表達對他人(尤其是長輩、上級或學者)的尊重與敬仰。
文化背景
源于儒家禮儀傳統,強調尊卑有序的價值觀,常用于正式場合或與長輩交往時,體現傳統美德。
使用場景
具體指向
指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二帝在“靖康之變”(1127年)中被金國俘虜,最終死于北方,成為宋代國恥的象征。
文學引用
清代詩詞中常以“徽欽”暗喻國家屈辱,例如:
“蒙塵幸免徽欽辱,歸國重煩呂卻謀”
——清·吳更生《土木懷古》
昂貴傲頭傲腦慘雨酸風岑春煊朝饷臣禦創造工程大皞丹棘德祚吠瑠璃豐功偉績風台桂尊憨謬黑犢厚問混紡火器檢制賈譽羁防伋然稽證獧黠峻利刻頃空口無憑榔槌狼煙四起臘月扐掯六根清浄露天通事邁捷買庸而決窦寞寞落落奶烏他排優蟠桃辟仗箭氣尚求心犬戎瞿聃曲肖殺雞扯脖上官儀閃爍其詞少少省谒逝水抟影尾隨帷障詳練仙箓小方脈霞騰吸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