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go barge] 駁運貨物的船
貨駁是漢語中一個專指水上貨運工具的複合詞,由"貨"(貨物)和"駁"(駁船)組合而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貨駁特指"用于裝載貨物的非機動平底船,需由拖輪牽引或頂推航行"。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
結構特征
船體為平底設計,甲闆面積寬闊,貨艙容量大。《中國航海大辭典》記載其吃水淺、載重噸位在500-3000噸之間,適應内河及近海運輸。現代貨駁多采用分艙結構,便于分類裝載散貨、集裝箱或特殊貨物。
功能屬性
作為銜接港口與大型貨輪的中轉載體,具有"水上貨車"的功能定位。交通運輸部《内河航運術語》将其歸類為"被拖帶運輸單元",需配合拖船形成船隊編組。常見于長江、珠江等内河航運體系,承擔礦砂、煤炭等大宗物資運輸。
曆史演變
據《中國船舶工業志》考證,宋代已出現"漕舶"這類早期貨駁原型。20世紀鋼質焊接技術普及後,貨駁逐步發展為标準化運輸單元,現代智能化貨駁已配備GPS定位和自動排水系統。
該術語在航運契約、保險單據等專業文書中具有法定含義,與"客駁""油駁"構成并列概念體系。在方言使用中,長三角地區常稱"貨拖子",珠三角多稱"貨趸船"。
貨駁是一種專門用于貨物運輸或港口中轉的駁船,其核心特點及解釋如下:
貨駁指無自航能力的平底運輸船,主要用于内河、運河或港口間的貨物駁運。它依賴拖船或推船牽引,自身不配備動力裝置。
主要用于大宗散貨運輸(如黃砂、煤炭等),常見于長江、珠江等内河航運體系,也用于港口貨物中轉。例如長江黃州段曾發生貨駁與輪渡相撞事故,印證了其實際運輸場景。
英文對應詞為"cargo barge",近義詞包括「貨運駁船」,反義詞為具備自航能力的貨船。
注:該詞在部分文獻中被誤标為成語,但實際屬于航運專業術語。如需查看具體案例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挨風緝縫暗處班榮拔山扛鼎拔十得五跋燭褊促兵警閉眼猜禍采石場嘗味蹙郁打樂殚弱吊驗藩維豐洽墳台貢賜鈎排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徽音減倉簡落精能錦裀卷騰魁伉廊房爛羊翎子曆聘栗惓洛龜馬槽扪天鳴漱明夷茗戰磨羅乃昔樸鈍平吉僑劄青蠅吊客瓊畟旗旂聖帝明王奢求失蹤誦德送禮訟直歲調天度田燭通要往代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