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納貢與賞賜。《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蘇代 為 秦 使 燕 ,見無益 子之 ,則必不得事而還,貢賜又不出,於是見 燕王 ,乃譽 齊王 。” 陳奇猷 集釋:“貢,謂向 齊 納貢。賜,謂賞賜 蘇代 。”
(2).猶進貢。 漢 趙晔 《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越王 元常 曰:‘ 吳 不信前日之盟,棄貢賜之國,而滅其交親。’”
"貢賜"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内涵解析
一、詞義分解
"貢賜"為複合詞,由"貢"與"賜"構成,核心指向古代政治與經濟關系。
二、曆史制度背景
"貢賜"體系是古代中國中央政權與邊疆部族、附屬國之間的互動制度。例如《禮記·王制》記載:"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其中"聘"即貢物,而天子以玉帛、車馬回賜,形成雙向義務關系(來源:國學網《禮記》原文庫)。
三、功能與演變
四、文獻考據
《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本名樓蘭……遣子入侍,獻其珍寶",漢廷則"賜以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辎重",印證"貢賜"在邊疆治理中的實際應用(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電子版)。
五、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貢賜"可隱喻非平等關系下的資源流動,如學術研究引用"生态貢賜"描述自然與人類資源的單向索取現象(參考:費孝通《鄉土中國》修訂版)。
“貢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雙向互動關系
“貢”指臣民或附屬國向君主進獻物品(納貢),“賜”指君主對下屬的賞賜。兩者構成古代政治經濟體系中的雙向互動,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記載蘇代出使燕國時涉及“貢賜”問題,體現外交中的利益平衡。
單指進貢
《吳越春秋》中越王提到吳國“棄貢賜之國”,此處“貢賜”代指附屬國的進貢義務,強調單向的臣屬關系。
該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描述古代朝貢體系下的特殊交往模式。日常使用較少,需注意與“貢獻”等近義詞區分(存在混淆,需甄别)。
白截肪擺鋪扁擔星标點避影材士練兵蠶市朝晡吵煩出山泉水從逆爨婢催并打落水狗跕蹀兜紗多言或中凡響苻朗皁白歸期韓昌黎好兵號天扣地合面環屈徽腔渾人狐塞交杯稽故驚魂失魄驚矯拘囹款貢楞人涼影撩鈎陵弱暴寡馬到功成駡鬼書抹角轉彎南貝釀采娘母評定戕忍騎長奇方秋零劬勚閏雙桑雉篩選石麒麟退士拓落違志文字習安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