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墳前用以供放祭品之台。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墳台上有一把鋤頭,請你把它掩藏起來。”
墳台,漢語複合詞,由"墳"與"台"兩個語素構成。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墳"指埋葬死人的土堆,而"台"指高出地面的平坦建築物。組合後特指古代墓葬建築中用于祭祀的平台結構。
在《漢語大詞典》中,該詞被注解為"墓前供祭祀用的石砌平台",常見于明清時期貴族墓葬。其形制多呈方形或長方形,高度約0.5-1.2米,台面常雕刻祥雲紋、蓮花紋等祭祀圖案。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記載,明十三陵神道兩側的墳台遺迹至今保存完整,印證了古代"墓而不墳,墳而有台"的喪葬禮制演變過程。
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描寫寶玉"至墳台前拈香祭拜",印證了該建築在祭祀活動中的實際功用。這一文學描寫與南京博物院藏明代《墓祭圖》絹本中的墳台形象形成互證,相關文物信息可見于南京博物院數字典藏系統。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說文解字》釋"墳"為"墓也","台"為"觀四方而高者"。二字的組合最早見于元代雜劇《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劇中唱詞"墳台上紙錢飛"生動展現了當時的祭祀場景。該用法後被明清小說廣泛沿用,成為描寫喪葬場景的固定詞彙。
“墳台”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én tái,指墳前用于供放祭品的平台。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由“墳”和“台”兩字組成:
用法與示例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祭祀場景。例如,郭沫若在戲劇《虎符》第三幕中提到:“那墳台上有一把鋤頭,請你把它掩藏起來。”,此處通過具體物品的描寫,側面展現了墳台的功能性。
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方言或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相關漢語詞典來源。
八卦方位白洑鼈蓋子禀畏廛市馳義單銜等置點指畫字動競凍雷方材訪曆風和日暖封界福事廣澤王匦牍郭圍蚝浦狠悻淮王荒野會昌胡揑怪賈孫節推奇羨譏谪狷狹巨觀聯動連和聊爾遼警剺耳隆中客亂視買舟謾詞命臣怕生撇虛潑髒水乾僵謙謹沙沙生關死劫石地勢力鬼蝨目魚熟軟闛合退香徒侶吾輩五神通鮮胄枭羊習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