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樸實而不聰敏。《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龐統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漢書·周勃傳》“其椎少文如此” 唐 顔師古 注:“椎,謂樸鈍如椎也。” 宋 梅堯臣 《次答黃介夫七十韻》:“鄙性實樸鈍,曾非傲公卿。”
(1).不鋒利。《漢書·陳湯傳》:“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2).質樸,不敏捷。 明 王世貞 《綱鑒會纂》卷三二:“ 沛公 樸鈍, 秦王 敏捷。”
“樸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不鋒利
指器物(如刀劍等)的刃部不夠銳利,引申為事物不夠尖銳或缺乏鋒芒。例如《漢書·陳湯傳》提到“兵刃樸鈍,弓弩不利”,強調武器的鈍化狀态。
質樸、不敏捷
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樸實敦厚,缺乏機敏。如《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記載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說明其早年性格内斂;明代王世貞在《綱鑒會纂》中對比“沛公樸鈍,秦王敏捷”,進一步體現該詞用于性格特質的對比。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4、5的詳細引證。
樸鈍是指人的性格或智力遲鈍,不靈活,不敏感的狀态。
樸鈍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金(jīn),拼音分别是pǔ和dùn。
樸的筆畫是4畫,鈍的筆畫是9畫。
樸鈍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樸來自于木字旁,本義是木頭,比喻人的本性質樸、純真,後來引申為遲鈍的意思;鈍則是指物體沒有鋒利的一面,後用來形容人遲鈍、遲緩。
樸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樸鈍」。
在古代,樸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樸字早期寫作「方木」,表示方正的木頭。鈍字早期寫作「屯」,表示一種古代的農具。隨着時間的推移,樸字形成了現代的「木」,鈍字則演變為現代的「钅舌」。
1. 他思維樸鈍,常常需要别人給予明确的指示才能做事。
2. 孩子太樸鈍,學習上總是比别人慢一拍。
樸實、樸素、樸質、木樸、粗樸
遲鈍、愚笨、傻瓜、呆笨、遲緩
聰明、敏捷、機智、靈活、敏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