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樸實而不聰敏。《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龐統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漢書·周勃傳》“其椎少文如此” 唐 顔師古 注:“椎,謂樸鈍如椎也。” 宋 梅堯臣 《次答黃介夫七十韻》:“鄙性實樸鈍,曾非傲公卿。”
(1).不鋒利。《漢書·陳湯傳》:“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2).質樸,不敏捷。 明 王世貞 《綱鑒會纂》卷三二:“ 沛公 樸鈍, 秦王 敏捷。”
"樸鈍"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本義與引申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最早指未經打磨的鈍器,本義為"未加雕琢的器物或未開刃的兵器"(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說文解字注》中"樸"釋為"木素也",指未加工的木材,"鈍"則解作"錭不利也",強調器物未開鋒的狀态。
二、引申義發展 在《古代漢語詞典》中,其引申含義包含兩方面:一是指人性格質樸木讷,如《漢書·王褒傳》"器用樸鈍"的拟人化表達;二指文風平實質樸,《文心雕龍·書記》"或全任質素,或雜用文绮"即暗合此義(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1998年版)。
三、文學語境應用 《辭源》收錄該詞在文學創作中的特殊用法,常見于唐代詩文,如杜甫《秋日夔府詠懷》"樸鈍人所笑",既保留器物本義,又暗含詩人自謙之意,形成雙關修辭(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四、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現代用法歸納為:①形容器物不夠鋒利;②比喻人反應遲緩但本性淳樸,多含委婉批評意味,常見于方言用法(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
“樸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不鋒利
指器物(如刀劍等)的刃部不夠銳利,引申為事物不夠尖銳或缺乏鋒芒。例如《漢書·陳湯傳》提到“兵刃樸鈍,弓弩不利”,強調武器的鈍化狀态。
質樸、不敏捷
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樸實敦厚,缺乏機敏。如《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記載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說明其早年性格内斂;明代王世貞在《綱鑒會纂》中對比“沛公樸鈍,秦王敏捷”,進一步體現該詞用于性格特質的對比。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4、5的詳細引證。
闇穢把斷報答兵士吃裡爬外沖舉措意大垂手當年打請峨嵋二宮俸資分省服汙岡阜廣宴龜蝸寒地寒風子含垢忍污魂守袷車江回踐列髻影決力具器食浪蕊累勞廉級靈運屐明惑孽冤朅朅清集親羁穹圓棄嬰稍饩審音事齊事楚詩席適意食肬衰年説三分說喜淑身妥籌徒奏屠佐亡藝威寶蝸量烏絲闌鄉道曉谕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