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往日。《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乃昔之月,鼠巢於樹,野鵲變色。”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故聖上覽乃昔以來禮典舊章,開國光宅,顯茲 太原 。”
“乃昔”是一個文言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分析:
基本含義
指代「先前」「往日」或「過去的時光」,由「乃」(表示肯定判斷)和「昔」(過去)組合而成,強調對往事的追溯。如《漢書》中記載:“乃昔之月,鼠巢於樹,野鵲變色”,即用此義。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如回憶性文章、曆史叙述(如三國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中提及“禮典舊章”),或表達對往事的感慨。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學研究、曆史考據等領域仍可見。例如描述曆史事件時,可用“乃昔之變”指代過去的重要變革。
該詞屬于文言範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漢書》等古籍中的原始用例。
乃昔(nǎi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乃和昔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乃(nǎi)是一個漢字,由乙部和丶部組成,拆分部首為乙丶。它有三個筆畫,是一個雙音節字。
乃可以表示“是,就是”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文中,作為闡述的詞語。
例如:
乃斯台者,土人言斯西島也。 (明·徐光啟《毛利人物品》)
乃病水未絕,情思無窮。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昔(xī)是一個漢字,由日部組成,拆分部首為日。它有八個筆畫,是一個單音節字。
昔可以表示“過去,從前”的意思,也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文中。
例如: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唐·羅隱《蜂》)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一)
乃和昔這兩個字的來源和繁體并沒有特别的曆史典故,是常見的漢字。
乃的繁體字是「
昔的繁體字是「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乃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态。
昔的古代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可認出現代的形态。
乃使其見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有旁敲側擊,乃人安之。(明·張居正《大明憲章》)
昔日之鄒酒,佳理難生。(唐·陸龜蒙《愁城晝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屈原《離騷》)
乃昔這兩個字本身已經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因此沒有特定的組詞形式。
乃的近義詞有是,即。
昔的近義詞有從前,曾經。
乃的反義詞有否,不是。
昔的反義詞有今,現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