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劉玄傳》:“其所授官爵者,皆羣小賈豎,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繡面衣、錦袴、襜褕、諸于,駡詈道中。 長安 為之語曰:‘竈下養,中郎将。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内侯。’”後以“爛羊”為典,指地位卑下者或濫授官爵。 唐 張說 《羽林大将軍王氏神道碑》:“王侯無種,屠狗起於将軍;戰伐有功,爛羊超於都尉。” 清 許承欽 《次韻贈鄧孝威》:“屠狗可憐長結客,爛羊終日聽封侯。” 清 王韬 《停捐納》:“再閲數十年,将所謂官者,滿街悉是,徧地皆然,爛羊續貂之誚,重見於今日矣!”
“爛羊”是一個源自《後漢書·劉玄傳》的典故,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引申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爛羊”出自東漢時期劉玄(更始帝)濫封官職的史實。當時劉玄将中郎将、騎都尉、關内侯等高位授予膳夫、庖人(廚師)等身份低微者,導緻長安百姓譏諷:“竈下養,中郎将;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内侯”。其中“爛羊胃”“爛羊頭”以廉價易得的羊内髒比喻卑賤者,諷刺官爵授予泛濫成災。
唐代張說《羽林大将軍王氏神道碑》用“爛羊超於都尉”表達戰功封爵的合理性,清代許承欽則借“爛羊終日聽封侯”暗諷時局,可見該典故在文學中的批判性沿用。
現多用于文史領域,形容不合理的封賞制度或名不副實的頭銜,含明顯貶義。例如形容某機構職位泛濫時,可稱其為“爛羊之爵”。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後漢書》典故及曆代文學作品引用,完整文獻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爛羊是一個民間俚語,用來形容人愚笨、無知、劣等的意思。
爛字的部首是火,共有四劃。
羊字的部首是⺶,共有六劃。
爛羊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農民中,養羊是一種常見的經濟活動。當羊長時間沒有足夠的食物和營養時,它們的毛發會變得暗淡無光,身體無力,甚至出現疾病。因此,人們将這樣的羊稱為“爛羊”,寓意着虛弱、無能和懶散。
爛羊的繁體字為爛羊。
在古代,爛羊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形狀大緻相似,可以描繪成一隻羊身上覆蓋着火焰。
1. 他是個爛羊,一點兒知識都不懂。
2. 别跟他合作,他太爛羊了,一點兒幹勁都沒有。
無能、愚笨、劣等、無知
蠢羊、笨人、廢物
聰明、能幹、聰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