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後泛稱曆代英明的帝王。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 漢 興,去聖帝明王遐遠, 仲尼 之道又絶,法度無所因襲。” 晉 劉琨 《勸進表》:“聖帝明王鑒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饗,故屈其身以奉之;知黎元不可以無主,故不得已而臨之。”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自古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各令所在長吏以禮緻祭。”
“聖帝明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詞義解析
該詞最初指上古時期道德高尚、智慧卓越的君主,後擴展為對曆代賢明帝王的泛稱。核心在于強調統治者的德行與治國能力,如《三國演義》中提到“古之聖帝明王,未有極宮室之高麗,以凋敝百姓之財力”,體現其重民生、輕奢靡的形象。
出處與演變
源自漢代劉歆的《移書讓太常博士》:“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此處“聖帝明王”特指上古理想化的賢君,後逐漸演變為對曆代明君的統稱。
語法與用法
在句子中多作主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帝王或相關曆史語境。例如唐代陸贽的诏書中提到“自古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各令所在長吏以禮緻祭”。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儒家對君主的道德要求,強調“德治”與“仁政”,常與“忠臣烈士”并提,體現傳統政治倫理中對統治者與輔佐者的雙重期許。
“聖帝明王”既是對古代賢君的尊稱,也是後世對理想化統治者的贊譽,其内涵融合了道德、智慧與治國能力,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
《聖帝明王》是一個詞語,它由三個部分構成,包括“聖帝”和“明王”兩個詞。下面将分别解釋這兩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聖(土字旁)、帝(丷字旁)
筆畫:聖(4畫)、帝(9畫)
意思:指具有至高無上權威和統治力的君主,通常與崇高、尊敬相聯繫。
來源: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統治者稱號。
繁體:聖帝
古時候漢字寫法:聖帝
例句:這位聖帝以睿智和仁慈赢得了人民的愛戴。
拆分部首:明(日字旁)、王(玉字旁)
筆畫:明(8畫)、王(4畫)
意思:明亮、聰明的君主,德行高尚、明智弘毅。
來源:中國古代曆史中具有盛名的君王稱號。
繁體:明王
古時候漢字寫法:明王
例句:這位明王治理國家有方,百姓安居樂業。
組詞:聖帝皇室、明王子孫
近義詞:至尊聖君、明主
反義詞:凡人、昏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