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定額的布帛稅。《北史·盧同傳》:“時 相州 刺史 奚康生 徵百姓歲調,皆長七八十尺。”
“歲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歲調(拼音:suì diào)指每年定額的布帛稅,是中國古代以紡織品(如布、帛)為征收對象的一種賦稅形式。
該詞最早見于《北史·盧同傳》,記載了南北朝時期相州刺史奚康生向百姓征收歲調的情況:“時相州刺史奚康生徵百姓歲調,皆長七八十尺。”。這表明歲調在當時是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
歲調屬于古代實物稅範疇,以紡織品為征收對象,反映了當時紡織業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其征收标準通常以長度(如布帛的尺寸)或數量為定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或相關制度演變,可參考《北史》《魏書》等史籍。
歲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歲月妥協、順從。它代表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歎和對生活變化的適應。它既可以指代人的心态和情感變化,也可以指代事物的生長發展。
歲調由「周」和「百」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周」是上部,「百」是下部。在筆畫上,「周」有八畫,「百」有四畫。
歲調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之中。它源自于古代人們對時間和生活變化的思考和總結,體現了人們對歲月流轉的無奈和對生活變遷的順從态度。
歲調的繁體字為「歲調」。
在古代,歲調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垂中調」,它将「周」的上面部分延伸下來,與「百」相連,表示歲月流轉不斷。
1. 人生如白駒過隙,歲調須以寬容對待。
2. 此間的風景,歲調在變,唯有美好永恒。
- 歲月:指時間流逝的歲月。
- 順從:指順從、聽從别人的意願。
- 適應:指適應、符合某種環境或條件。
- 光陰: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變遷。
- 變遷:事物的不斷發展和變化。
- 堅持:指堅持自己的意見和立場。
- 抗拒:指抵制、反抗某種壓力或改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