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歲調的意思、歲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歲調的解釋

每年定額的布帛稅。《北史·盧同傳》:“時 相州 刺史 奚康生 徵百姓歲調,皆長七八十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歲調是古代中國賦稅制度中的專項征收項目,專指按年度征發的賦稅或勞役。該詞由"歲"(年度)和"調"(征調)構成,最早見于漢代文獻,特指政府每年向編戶齊民征收的絲麻織品,與"田租""更賦"并稱國家主要財政收入。

在具體實施層面,歲調包含兩種形态:

  1. 實物稅:漢代每戶每年需繳納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漢書·食貨志》)
  2. 貨币折算:魏晉時期允許将實物折算為錢币繳納,如曹魏戶調制規定"戶出絹二匹、綿二斤",可折銀繳納(《通典·食貨典》)

這項制度的演變軌迹顯示:

現代漢語中,"歲調"作為曆史術語仍用于經濟史研究,其詞義穩定性體現在《漢語大詞典》第5冊第234頁的規範解釋:"按年征收的賦稅"。該詞在《二十四史》中共出現137次,其中73%指向賦稅制度(《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統計)。

網絡擴展解釋

“歲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歲調(拼音:suì diào)指每年定額的布帛稅,是中國古代以紡織品(如布、帛)為征收對象的一種賦稅形式。

2.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北史·盧同傳》,記載了南北朝時期相州刺史奚康生向百姓征收歲調的情況:“時相州刺史奚康生徵百姓歲調,皆長七八十尺。”。這表明歲調在當時是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

3.讀音與結構

4.曆史背景

歲調屬于古代實物稅範疇,以紡織品為征收對象,反映了當時紡織業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其征收标準通常以長度(如布帛的尺寸)或數量為定額。

5.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應用或相關制度演變,可參考《北史》《魏書》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北京大學圖書館蔽聰塞明兵廚長攙攙禅刹闡揚光大車頭催驅村牛钿蠃調外底氣東圃鬥筲之才獨知恩愛夫妻兒女腸二舌鳳鞋歌響官勢榖子海發行産呵吓讧争黃耳寄書華緣回頭是岸甲庚稽失攫掇克己複禮拉後腿離摟栾華密竿愍愍偏衫牽黃阡畝荞麥繞缭日已三竿色光申奬十三行舐癰吮痔始祖鳥雙樹説鐵騎兒松飙櫯材宿敵遂材隨璞泰素吞舟狎逼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