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春秋 鄭國 公孫僑 ( 子産 )與 吳國 公子 季劄 。 季劄 至 鄭 ,與 子産 一見如故,互贈缟帶纻衣。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後因以“僑劄”比喻朋友之交。《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肅 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 肅 乃指一囷與 周瑜 , 瑜 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 僑 劄 之分。”《三國志·吳志·陸抗傳》“故得将士歡心”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抗 與 羊祜 推 僑 劄 之好, 抗 嘗遺 祜 酒, 祜 飲之不疑, 抗 有疾, 祜 饋之藥, 抗 亦推心服之。”
“僑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可能有所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僑劄”指春秋時期鄭國的公孫僑(字子産)與吳國公子季劄的交往典故。兩人初次見面便一見如故,互贈缟帶(白色絲帶)和纻衣(麻布衣)以示友情,後成為朋友之交的代名詞。
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季劄出使鄭國時與子産相談甚歡,互贈禮物。這種以禮相交、惺惺相惜的舉動被後世傳頌,逐漸演化為形容深厚友誼的固定表達。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僑劄”解釋為“海外華人的家書”,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優先采用曆史典故相關的釋義。
“僑劄”主要用于描述志同道合的朋友關系,其文化内涵承載了中國古代重視禮義與友情的價值觀。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左傳》及《三國志》相關篇章。
僑劄是指外國華僑使用的身份證明文件。它标志着持有者的身份和國籍,并可以在國外的個人事務中使用。
僑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劄的拆分部首是木,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5畫。
僑劄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僑的本義指“出外移居”,而劄本義指“記載”,意即外國華僑居住證明文件。
繁體字中的僑劄保持不變,仍然寫作「僑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根據古代《康熙字典》的記載,僑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僑」,而劄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相同。
1. 他憑借着僑劄在國外開展了一番事業。
2. 媽媽收到了僑劄的延期通知,可以繼續留在國外生活了。
僑胞、僑民、僑眷、僑居
華僑證、海外身份證
國内身份證、本地身份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