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結排列。 清 黃景仁 《遊四明山放歌》詩:“陰晴瞥眼倐易候,高下指臂交鉤排。”
“鈎排”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ōu pái,其核心含義為“連結排列”。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鈎排”指通過鈎連或連接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強調事物之間相互關聯、有序排列的狀态。例如,在描述自然景物或建築結構時,可用“鈎排”形容其緊密相連的布局。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遊四明山放歌》:“陰晴瞥眼倏易候,高下指臂交鉤排。”詩句中“鈎排”用來形容山勢高低錯落、連綿相接的景象。
“鈎排”屬于較少見的書面詞彙,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文或特定文體中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鈎排,由“鈎”和“排”兩個字組成。它是一個動賓結構的詞語,其中“鈎”作為動詞,表示用手推開物體或抓住物體。
鈎排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和攵(攴字旁),拆分成兩個部分。“鈎”部的筆畫數為9,攵部的筆畫數為5。
鈎排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根據字形的演變可以看出它的來源。繁體字中,“鈎”字的上部是“舌”字,下部是“金”字,表示用舌頭勾動金屬。而“排”字的下部是“比”字,表示從一邊傾斜。因此,“鈎排”一詞的意思是用手勾住或推開物體的動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許多變化。早期的《甲骨文》中,“鈎”字寫作有一豎鈎在上,“排”字是由幾條橫線組成。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他用鈎排抓住了一條大魚。
鈎杆、鈎子、鈎心鬥角。
勾住、抓住。
放開、松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