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旗旂的意思、旗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旗旂的解釋

亦作“旂旗”。旌旗。《左傳·桓公三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預 注:“三辰,日、月、星也,畫於旂旗,象天之明。” 孔穎達 疏:“旂旗是九旗之總名。” 南朝 梁 江淹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鑾輅旗旂,方幸於臣府。” 宋 劉攽 《和王正仲熙甯郊祀二十韻》:“風霆齊命令,龍虎會旗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旗旂是漢語中表示旗幟的合成詞,由“旗”與“旂”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典籍用例分述:


一、單字釋義

  1. 旗(qí)

    • 本義:古代繪有熊虎圖案的軍旗。《說文解字》釋:“旗,熊虎五遊,以象罰星,士卒以為期。”
    • 引申義:泛指各類旗幟,如國旗、旌旗;後擴展為标志、象征(如“旗幟鮮明”)。
    • 典籍用例:

      《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

  2. 旂(qí)

    • 本義:古代旗面繪有交龍、竿頭系鈴的旗幟。《爾雅·釋天》:“有鈴曰旂。”
    • 特指:周代諸侯所用儀仗,《詩經·小雅·出車》載:“旂旐央央”,描述軍旗飄揚之貌。
    • 字形演變:從“㫃”(yǎn,旗幟飄動)、“斤”聲,強調形聲兼會意。

二、合成詞“旗旂”的釋義

“旗旂”屬同義複詞,泛指各類旗幟,尤重禮制與軍事用途:


三、權威典籍與詞典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旗旂:旗幟的總稱。古代多指軍旗或儀仗用旗。”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旂為諸侯之旗,鈴以令衆,猶今之令旗。”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旗旂連用,多見于唐宋詩文,表旌旗林立之狀。”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旗旂”罕用,多作“旗幟”。但于研究古文獻、曆史軍事或文學鑒賞時,仍需辨析其本義: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爾雅義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4. 《杜詩詳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旗旂”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旗幟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與通假
    “旗旂”亦作“旂旗”,是古代對旌旗的統稱。二者常互為通假,例如《左傳·桓公三年》中“三辰旂旗”即指繪有日、月、星辰的旗幟,象征天象之明。

  2. 字形演變
    “旗”的初文為“㫃”,象形旗幟飄揚,後加聲符“其”形成今字;“旂”則是“旗”的異體寫法,多見于古籍。


二、曆史與文獻用例

  1. 典籍記載

    • 《管子·兵法》提到“熊虎曰旗”,表明旗上繪有圖騰,用于軍事指揮。
    • 南朝江淹《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中“旗旂”指儀仗旗幟,凸顯其禮儀功能。
  2. 清代制度關聯
    清代“八旗制度”以“旗”為軍政單位,如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等,此義項沿用至今,如“旗人”“旗袍”等。


三、現代用法區分

“旗旂”在古代泛指各類旗幟,二者互通;現代則以“旗”為常用字,兼具标識、制度、地域等多重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或《左傳》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把滑白茝蚫螺酥北曲薄相才名倉米唱白臉春素頓圉多歲恩輝發富發火蕃熾燔黍擘豚飯廳菲律賓大學廢着鋒綫附及凫浴孤厲暠皓黃涔黃桑棒回報積負集螢寄止雞宗倦苦狂心老瓦盆壘七修齋鹿盧榜民器南腔北調漂梗青味清原寝戶凄序人面桃花人心莫測聲服慎肅私仇私事官雠厮猥湯半體彈簧談慰聽其言觀其行猬起雞連問正閑編相惡羲景喜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