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旂旗”。旌旗。《左傳·桓公三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預 注:“三辰,日、月、星也,畫於旂旗,象天之明。” 孔穎達 疏:“旂旗是九旗之總名。” 南朝 梁 江淹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鑾輅旗旂,方幸於臣府。” 宋 劉攽 《和王正仲熙甯郊祀二十韻》:“風霆齊命令,龍虎會旗旂。”
“旗旂”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旗幟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詞義與通假
“旗旂”亦作“旂旗”,是古代對旌旗的統稱。二者常互為通假,例如《左傳·桓公三年》中“三辰旂旗”即指繪有日、月、星辰的旗幟,象征天象之明。
字形演變
“旗”的初文為“㫃”,象形旗幟飄揚,後加聲符“其”形成今字;“旂”則是“旗”的異體寫法,多見于古籍。
典籍記載
清代制度關聯
清代“八旗制度”以“旗”為軍政單位,如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等,此義項沿用至今,如“旗人”“旗袍”等。
“旗旂”在古代泛指各類旗幟,二者互通;現代則以“旗”為常用字,兼具标識、制度、地域等多重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或《左傳》等古籍原文。
旗旂(qí q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旗子,旗幟。它由兩個相同的部分組成,來表示同類事物。
旗旂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變的過程中。在古代,戰争時期需要用到旗幟來标識不同的軍隊勢力,所以出現了一個專門用于表示旗幟的字。這個字不僅有“旗子”的意思,還可以表示象征集體榮譽、标志某種勢力的事物。後來,這個字的意義逐漸擴大,引申為其他領域,如政治、軍事、體育等。
旗旂的部首是“方”字部,表示與方向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是十二畫。
旗旂的繁體形式是「旗旂」,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旗旂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略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旂旗」或「旌旗」。這些寫法同樣表示旗子或旗幟的意思。
1. 他手持旗旂,雄赳赳地領導隊伍前進。
2. 在盛大的慶典上,五彩斑斓的旗旂迎風飄揚。
組詞:國旗、紅旗、軍旗
近義詞:旗幟、旗子
反義詞:敵旗、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