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十得五的意思、拔十得五的詳細解釋
拔十得五的解釋
謂選拔人才而得其半數。《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宋 陳師道 《謝胡運使啟》:“謂拔十得五而可得其半,故匿瑕含垢而以求其長緻。”《宋史·選舉志一》:“ 太宗 即位,思振淹滞,謂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彥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緻治之具矣。’”
詞語分解
- 拔的解釋 拔 á 抽,拉出,連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長。 奪取軍事上的據點:連拔數城。 吸出:拔毒。拔火罐兒。 選取,提升:提拔。拔擢。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樹、建築物等高聳在地面上)。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網絡擴展解釋
“拔十得五”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選拔人才時,原本期望選拔十人,但最終隻能得到五個合格者,形容人才選拔的難度較高,合格者難得。該成語強調選拔過程的嚴格性與實際結果的差距。
二、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
主要出自《新唐書·張九齡傳》,原文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另有部分文獻(如《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也提及類似表述,但主流考證以《新唐書》為典源。
-
曆史背景:
唐代張九齡在讨論官員選拔制度時提出此觀點,反映古代對人才标準的嚴苛及實際選拔中的現實困境。
三、用法與延伸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人才選拔、考核或資源篩選時理想與實際的落差,含一定中性或無奈色彩。
- 近義詞:拔十失五(強調選拔中的損失)。
- 注意:部分解釋提到其含“貶義”,但多數文獻未明确此傾向,需結合語境判斷。
四、示例
“公司招聘時雖嚴格篩選,但拔十得五,最終錄用的優秀人才仍有限。”
以上内容綜合了《新唐書》等典籍及權威詞典解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拔十得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拔掉十分,得到五分。它通常用來形容不努力卻能得到一些好處或回報的情況。
下面是《拔十得五》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拔:手部偏旁(扌),8畫
- 十:十的本體,2畫
- 得:彳的變體(⻊),得的去聲部首,7畫
- 五:五的本體,4畫
《拔十得五》這個成語的來源已經無從考證。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拔十得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拔十得五」可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因為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有許多變體。但由于沒有确鑿的資料,我們無法準确描述它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拔十得五》的例句:
- 學習努力,可以拔得十,得五的好成績。
- 他常常不好好工作,但卻拔十得五,得到别人難以獲得的機會。
《拔十得五》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需提供更多的上下文才能給出準确的答案。如果您能提供更多信息,我将非常樂意為您提供相關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