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拔十得五的意思、拔十得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拔十得五的解釋

謂選拔人才而得其半數。《新唐書·張九齡傳》:“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宋 陳師道 《謝胡運使啟》:“謂拔十得五而可得其半,故匿瑕含垢而以求其長緻。”《宋史·選舉志一》:“ 太宗 即位,思振淹滞,謂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彥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緻治之具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拔十得五”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成語,字面釋義指“從十人中選拔五人”,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層:

一、本義與出處溯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晉書·卷六十六》記載的“拔十得五,尚曰比肩”,描述了人才選拔的務實标準。唐代史學家房玄齡在編纂《晉書》時,通過此語強調選拔人才應注重實效性,而非苛求完美。北宋類書《太平禦覽·卷六百二十八》亦引述此典故,印證了該成語在曆史文獻中的傳承脈絡。

二、語義演變與哲學内涵

成語在使用中逐漸衍生出兩層引申義:

  1. 務實的人才觀:體現對人才選拔寬容度的考量,主張以半數合格率為基準,既保證選拔質量又兼顧實際可行性。
  2. 概率性預期管理:隱喻事物發展存在客觀概率,提示決策者需建立合理期望值。這一哲理在清代考據學家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通過史學案例分析得到印證。

三、現代應用與語用特征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該成語主要應用于兩類場景:

參考文獻

  1. 漢典成語釋義庫 https://www.zdic.net/hans/%E6%8B%94%E5%8D%81%E5%BE%97%E4%BA%94
  2. 國學網《晉書》電子文獻 https://www.guoxuedashi.com/a/25jz/js/
  3.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 http://www.cssn.cn/zt/zt_zhgg/202006/t20200618_5143657.shtml

網絡擴展解釋

“拔十得五”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選拔人才時,原本期望選拔十人,但最終隻能得到五個合格者,形容人才選拔的難度較高,合格者難得。該成語強調選拔過程的嚴格性與實際結果的差距。

二、出處與背景

  1. 文獻來源:
    主要出自《新唐書·張九齡傳》,原文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
    另有部分文獻(如《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也提及類似表述,但主流考證以《新唐書》為典源。

  2. 曆史背景:
    唐代張九齡在讨論官員選拔制度時提出此觀點,反映古代對人才标準的嚴苛及實際選拔中的現實困境。

三、用法與延伸

四、示例

“公司招聘時雖嚴格篩選,但拔十得五,最終錄用的優秀人才仍有限。”


以上内容綜合了《新唐書》等典籍及權威詞典解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澀八米詩寶缽飽啜奔趨蔔巧不足之處漕貢插定愁霜垂條楚水出嗣出滞淹雕版彫镌堆阜多高沸耳羔币鎬頭鼓秋恒陽河蟹肓膜畫苑悔怨禍福無常見天見地佳事玑鏡忌刻酒戶決勝開通饋贶了當糲藿龍江虎浪曚影面禳内族披堅執鋭評叙剖摘慶譽鳅溟七襄軀顔人力車入眼飾臣手扇纾禍俗本宿浪韬約挑綴無怪無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