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守;管理。 唐 李德裕 《昭義軍事宜狀》:“節度使不合出子城,諸城門亦合先布腹心把捉。”《舊五代史·外國傳一·契丹》:“爾先復命,我續将馬萬騎至 幽鎮 以南,與爾家天子面為盟約,我要 幽州 令 漢 兒把捉,更不復侵入 漢 界。”
(2).糾結。 五代 齊己 《靈松歌》:“老鱗枯節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
(3).執持;掌握。 唐 僧璨 《信心銘》:“夢幻空花,何勞把捉!”《朱子語類》卷十六:“今人在靜處,非是此心要馳騖,但把捉他不住。”《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船過了 宿遷 ,入了 黃河 ,卒然大風刮将出來,船家把捉不住,頃刻間把那船幫做了船底。” 郭沫若 《文藝論集·生活的藝術化》:“藝術的生命究竟怎樣才可以把捉?這是一件很難說明的事。”
(4).卡住。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二折:“咽喉被藥把捉,難叫難號。”
“把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對軍事或行政事務的掌控,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舊五代史》記載契丹與漢朝盟約時提到“令漢兒把捉”,意為讓漢人駐守幽州。
形容物體或情感的交錯糾纏。如五代詩人齊己在《靈松歌》中描述松樹“老鱗枯節相把捉”,指枝幹盤結的狀态。
既指物理上的抓握,也延伸為對抽象事物的把握。例如:
《朱子語類》提到“把捉他不住”,形容難以控制心神;郭沫若則用“藝術的生命如何把捉”探讨抽象概念的掌握。
指因外力或障礙導緻無法行動。如《醒世姻緣傳》描寫船隻遇風浪時“船家把捉不住”,即船體失控被風浪傾覆。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抽象層面,如“把捉本質”或“把捉精神”,強調對核心内容的精準理解。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和現代用例,不同語境需結合具體場景分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朱子語類》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