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吏的政績。《宋書·裴松之傳》:“今使兼散騎常侍 渝 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觀察吏政,訪求民隱,旌舉操行,存問所疾。”
(2).猶政事。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二十:“ 美孺 資和易,與人言如恐傷之。至臨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奪,君子人也。”
“吏政”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官吏的政績
指官員在任職期間的治理成效,包括民生、司法、行政等方面的表現。例如《宋書·裴松之傳》提到“觀察吏政”,即通過巡視考察官員的執政成果。
政務的統稱
廣義上泛指官員的職責與日常行政事務。宋代邵伯溫在《聞見前錄》中記載“臨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奪”,強調官員處理政務時需堅持原則。
此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特定語境中。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可參考《宋書》《聞見前錄》等文獻來源。
吏政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吏”和“政”兩個字組成。
吏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6;政的部首是攴,總筆畫數為9。
吏政作為整體的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它是由吏和政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
在繁體字中,“吏政”保持不變,仍然寫作“吏政”。
在古代,吏政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如吏字的古代寫法為“隸”,而政字的古代寫法為“攸”。但現代漢字的簡化使得吏政的寫法統一為現代形式。
1. 國家的吏政關系着百姓的利益。
2. 良好的吏政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吏政沒有特定的固定組詞,但它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吏政縱橫、吏政清廉等。
近義詞包括官政、政務、官府等,它們都指代着政府及其管理事務。
反義詞可能因上下文而有所變化,一般可以從正義、民間等角度進行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