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政的意思、吏政的詳細解釋
吏政的解釋
(1).官吏的政績。《宋書·裴松之傳》:“今使兼散騎常侍 渝 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觀察吏政,訪求民隱,旌舉操行,存問所疾。”
(2).猶政事。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二十:“ 美孺 資和易,與人言如恐傷之。至臨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奪,君子人也。”
詞語分解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專業解析
吏政,作為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與官吏、官員相關的政務、管理制度或政治事務。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字義構成與基本含義:
- “吏”: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官或差役,後泛指官員、官吏。
- “政”:指政治、政務、政事。
- “吏政”:二字結合,直接指向官吏的政務活動、管理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領域。它強調的是圍繞官員的選拔、任用、考核、監督、行為規範以及由此産生的治理效果等一系列事務。
-
曆史語境中的具體指向:
- 在中國古代政治語境中,“吏政”常特指國家對于官吏隊伍的管理制度,即“吏治”。這包括:
- 選官制度:如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如何選拔官吏。
- 考核與監察制度:如何評價官吏的政績、德行,如何進行監督和獎懲(如考課、監察禦史制度)。
- 任用與升遷制度:官吏的職位分配、品級升降規則。
- 俸祿與待遇:官吏的薪俸、福利等規定。
- 行為規範與紀律:對官吏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等要求及相應的約束機制。
- 因此,“整頓吏政”即意味着改革和完善官吏管理制度,以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遏制腐敗。
-
現代延伸與關聯:
- 雖然“吏政”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如古代,但其核心概念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可對應于公務員制度、幹部管理制度或公共人事行政。讨論現代國家的公務員選拔、考核、廉政建設等問題,在廣義上仍可視為“吏政”範疇的延伸。
- 它也常與“吏治”一詞緊密聯繫甚至互換使用,都強調官吏的管理及其施政成效。良好的吏政/吏治被認為是國家治理有效、社會穩定的關鍵。
-
文化關聯詞:
- 吏治:與吏政含義高度重疊,常指官吏治事的成績或對官吏的管理工作。
- 官制:指官員的體制、制度,是吏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 铨選:指量才授官,選拔官吏,是吏政的核心環節之一。
- 考課:考核官吏的政績。
- 監察:對官吏行為的監督檢察。
“吏政”是一個源于中國古代、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指國家關于官吏的選拔、任用、管理、考核、監督以及相關行為規範等一系列制度與政務活動的總和。其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官吏隊伍,以實現良好的治理(吏治)。在現代語境下,其概念可延伸至公務員管理體系。
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對“吏”、“政”及複合詞含義的權威解釋。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提供“吏治”等相關詞條的釋義,闡釋其與古代政治制度的關系。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相關文獻 - 如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等著作,深入探讨了包括吏政(吏治)在内的古代官僚體系運作。
網絡擴展解釋
“吏政”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官吏的政績
指官員在任職期間的治理成效,包括民生、司法、行政等方面的表現。例如《宋書·裴松之傳》提到“觀察吏政”,即通過巡視考察官員的執政成果。
-
政務的統稱
廣義上泛指官員的職責與日常行政事務。宋代邵伯溫在《聞見前錄》中記載“臨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奪”,強調官員處理政務時需堅持原則。
二、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見于古代典籍,如《宋書》《聞見前錄》等,用于描述官員履職情況。
- 現代研究:讨論古代官僚制度時,常以此詞概括官員的職責與政績評價體系。
三、例句參考
- “長吏政俗、水旱災傷,并一一條錄奏聞。”(出自《查字典》示例,體現官員需全面上報治理情況)
- “美孺資和易……至臨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奪。”(展現官員性格與政務處理态度的對比)
此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曆史研究或特定語境中。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可參考《宋書》《聞見前錄》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冰川作用兵死碧漪漪布宣財實倉狗倡揚撐拄稱心滿願侈恩席寵遲滞闖進詞說觝滞冬烘先生東井耳目長風燈附麗港督告乏桂菀過午悍疾邗溟溝韓子盧喝神駡鬼鴶鞠酒蠃絕無僅有舉力遽容砍砢款紋臘八會燎發摧枯靈矩麟跱攣索買轉堳埒夢餘鬧烘烘内務部盤尼西林譜系前線青燐青肷人工島聖系誓肌實體詩韻桃蕊提挈享會鄉縣縣鷄先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