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蝦皮的意思、蝦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蝦皮的解釋

[dried small shrimps] 以毛蝦為原料,不去殼,經煮熟後曬幹或烘幹的幹制食品

詳細解釋

以毛蝦為原料,不去殼,經煮熟後曬幹或烘幹的幹制食品。我國沿海均有出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蝦皮”是漢語中對特定海産品幹制品的統稱,主要指向毛蝦屬(Acetes)小型蝦類經加工制成的食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蝦皮指“曬幹的或蒸熟後曬幹的小蝦”,其特點是體型扁平、色澤淺黃或淡白,因加工後形似片狀皮層而得名。

從制作工藝分析,蝦皮需經清洗、蒸煮、晾曬等工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行業标準SC/T 3203-2023》規定,合格蝦皮應具備“水分含量≤25%、鹽分≤12%”的理化指标,傳統制作方法在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仍廣泛沿用。

營養學角度顯示,蝦皮富含鈣、蛋白質及甲殼素。《中國食物成分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标注每100克蝦皮含鈣991毫克,其蛋白質含量達30.7克,但需注意高鹽分特性。在中醫典籍《隨息居飲食譜》中,蝦皮被歸為“溫補類”食材,記載具有“益腎養胃”功效。

語言學溯源顯示,“蝦皮”一詞最早見于明代《閩書·南産志》,記載閩南漁民将“細蝦曝幹,形如蟬翼,謂之蝦皮”,印證該稱謂具有地域方言轉化特征。現代商品分類中,按原料差異可分為中國毛蝦皮、日本毛蝦皮等亞類。

網絡擴展解釋

“蝦皮”是一種常見的食材,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蝦皮是以毛蝦為原料,經過煮熟後曬幹或烘幹制成的幹制食品,加工時通常保留蝦殼。因其體積小、幹制後薄如皮,故得名“蝦皮”。

  2. 原料與産地
    主要原料為中國毛蝦和日本毛蝦,前者多産于黃海、渤海,後者多見于東海。毛蝦是我國海産蝦類中産量最大的品種。

  3. 分類與用途
    分為生幹品(直接曬幹)和熟幹品(蒸熟後曬幹)兩類,常用作調味品,為菜肴提鮮。

  4. 營養價值
    富含鈣、蛋白質、蝦青素等,被稱為“鈣庫”。蝦青素是強效抗氧化劑,營養價值高于多數水産品。

  5. 其他名稱
    部分地區也稱“蝦米皮”或“毛蝦幹”。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食品科普來源,如需更完整的産地或加工細節,可參考相關網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按偶百乘襃采菠菜不遷貳産媪谌姆臣庶蟲文出材春端帖子慈柔麤才悼懼地中海陡然防兵法外施仁烽火四起孤豚後半夜忽而诘明結舌杜口掘室求鼠刻虐苦克哭哭啼啼鱗苞六戚籠統麻雀戰獰飈溺音陫側嗆人鉗鐵青鏡輕禽情長紙短起溲人證榕迳沙鍋山雞椒神寳盛衰壽頭碼子窣勃野韬眚蹄踵徒工土皇上推步文辨五位百法下嫁鄉社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