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朝廷的綱紀。《宋史·孝宗紀二》:“詔六察官糾察庶務,臺綱益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堂官笞屬官》:“ 海剛峯 起 南總憲 ,到任後,忽設二大紅闆櫈,雲欲笞禦史不法者……然終設而不用,其意亦欲姑示威稜,以厲臺綱耳!” 清 侯方域 《湯禦史傳》:“公掌 河南道 日,給事 趙興邦 者,數挾太宰勢,軒輊臺綱,公連章劾之。”
“台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朝廷的綱紀,特指古代監察機構(如禦史台)維護的法規與紀律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朝廷的法規紀律,尤其是禦史台等監察機構執行的綱紀規範。例如《宋史·孝宗紀二》提到“诏六察官糾察庶務,台綱益振”,即通過整頓台綱強化朝廷治理。
詞源與演變
“台綱”是古代政治術語,核心指向朝廷監察體系的法規制度,常見于史書與政論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宋史》《明史》等原始記載。
台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台”和“綱”兩個部分。
拆分開來,“台”的部首是“口”,總計有5個筆畫;“綱”的部首是“纟”,總計有6個筆畫。
《台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之一的《周禮》中,“台綱”意為國家機構的組織綱紀。在繁體字中,“台”和“綱”保留了其原始的用法和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然而,對于《台綱》這個詞,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這部小說詳細描述了社會變革中的台綱。
2. 我們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台綱來規範行業發展。
台綱沒有明确的組詞,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詞語中。
近義詞:綱紀、條目。
反義詞:雜亂、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