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虎形紋飾的符箓,道士所佩。《雲笈七籤》卷二五:“吐納朱氣,和平百關。身服錦帔,鳳光鸞裙。腰帶虎籙,龍章玉文。”
關于“虎籙”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建議:若源自文獻,請提供具體出處;若為現代用語,需結合語境進一步分析。查詢類似詞彙可參考《道教符箓大全》或《甲骨文字典》等專業資料。
虎籙是一個古代漢字,意指“虎須”。虎籙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士人才學的精華”或者“兒童的才智”。
虎籙的拆分部首為虍(虎的偏旁),筆畫數為6畫。
虎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説文解字》。在繁體字中,虎籙的寫法為虎纛。
據考究,《説文解字》中的虎籙字形如下:
虍
乃象隊〔㠭〕畫有茂髙玄文,張胡須彤年,似辭以象豹纛之文也。
會意。從虍,窂從乃,彤年從㫈,依草本。虍象壑岥〔恂〕,辭穴立是。
1. 這位學者是當代文化界的虎籙。
2. 這個孩子常常展示出出衆的虎籙,令人驚訝。
3. 在古代,虎籙是兒童們追求的寶貝。
虎纛、籙文、虎須、才智。
才智、聰明、才幹。
愚笨、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