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征服。《漢書·賈捐之傳》:“乃探 平城 之事,録 冒頓 以來數為邊害,籍兵厲馬,因富民以攘服之。” 顔師古 注:“攘,卻也。”
祭禱以求平息。攘,通“ 禳 ”。《後漢書·盧植傳》:“脩禮者,應徵有道之人,若 鄭玄 之徒,陳明《洪範》,攘服災咎。”
“攘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及用法分析:
征服(主要義項)
祭禱平息(引申義項)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罕見。需注意語境中“攘”是否通“禳”,例如涉及祭祀活動時取第二義項,涉及軍事政治則取第一義項。
(注:綜合參考漢典、古籍注疏等權威來源,部分網絡釋義存在重複或簡化現象,需結合原文分析。)
攘服(ráng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攘(ráng)和服(fú)。
攘的部首是攴(po),總筆畫數為13;服的部首是月(yuè),總筆畫數為8。
攘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五子之歌》中,意指抵禦敵人的入侵。後來,攘衣大夫成為一種儒家學派,專門從事驅逐異端的活動。而服一詞則表示役使、使服從。
繁體字為攘服。
古代漢字寫法中,攘的寫法有時會将攴寫成攵,而服的寫法中有的使用衤代替月。
他努力攘除内心的恐懼,迎接新的挑戰。
攘往返、平亂攘往、收複失地攘奪、攘皮之疾。
排除、摒棄、驅除。
和諧、融洽、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