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藩的意思、守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藩的解釋

指王侯駐守其封地。亦指受封為王侯。《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奉藩無狀,遇惡暴列,陛下不忍緻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諭道術守藩之義。”《後漢書·濟北惠王次傳》:“ 濟北王 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沒哀慟,焦毀過禮,草廬土席,衰杖在身,頭不枇沐,體生瘡腫。”《晉書·姚興載記下》:“陛下若以臣為社稷之憂,除臣而國甯,亦家之福也。若垂天性之恩,不忍加臣刑戮者,乞聽臣守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諸侯或封疆大吏鎮守屬地,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鎮守藩國之地”。該詞由“守”與“藩”構成:

守字本義為“防衛、守護”,《說文解字》釋作“守官也,從宀從寸”,體現官職與職責的關聯;藩字原指籬笆,《爾雅》引申為“屏蔽”之意,後特指分封的諸侯領地,如《漢書·諸侯王表》載“藩國大者誇州兼郡”。

在曆史語境中,“守藩”常見于描述周代至漢代的分封制度。據《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載,劉邦分封諸子“以藩屏漢”,此時“守藩”既包含軍事戍衛職責,也涉及地方治理權。唐代柳宗元《封建論》進一步闡釋其制度内涵:“列侯守藩,所以維城固本”,強調其對中央集權的支撐作用。

現代漢語中,“守藩”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錢鐘書《管錐編》曾引《左傳》例證,指出春秋時期諸侯“守藩”需遵循禮制約束。當代《辭海》将其列為曆史詞條,注明該詞已隨封建制度消亡而轉為書面語。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守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一、曆史制度中的含義

指王侯駐守其封地或受封為王侯的職責。這一用法源自古代分封制度,強調諸侯對中央王朝的義務。例如:

二、成語中的引申義

作為成語,“守藩”可理解為守護邊境的重要職責,強調保衛國家安全的責任感。其起源與古代軍事制度相關,“藩”代指邊疆,守藩即守衛國土、抵禦外敵。

使用場景與區别

  1. 曆史文獻:多指諸侯治理封地,如《漢書》《後漢書》中的用例。
  2. 現代語境:更偏向成語化表達,用于形容戍邊衛國或承擔重大責任。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判斷其含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來源3、7)或權威詞典(來源1、3)。

别人正在浏覽...

遨神不象沉郁頓挫傳道會鹑野存雄錯龜鼎沸丁壯貳觞凫葵歸親還租合岸荷荷壞人花瑞回處士胡瓶驕姿解放前解理幾決濟世楫櫂鞫決俱那衛俊刮朗俊良民籬牢犬不入龍飛榜綿薄鳴奏秘旨靺鞨内朝鳥王濃蔭女兒節破丢不落巧文砌合绮季曲肱宂筆上方劍庶女斯夾巴淘掘鐵路車輛通宵徹旦危覆威厲無父五溝香藭閑詳邪絕協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