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生;修身。《後漢書·崔寔傳》:“為國之道,有似理身,平則緻養,疾則攻焉。” 唐 聶夷中 《雜興》詩:“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理身不知道,将為天地聾。”
“理身”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修身養性提升個人品德與行為修養。以下是詳細解釋:
“理身”指通過道德修養和身心調適來完善自我,強調個人在思想、行為上的提升。它包含“養生”和“修身”兩層意義,既注重身體健康,也追求精神境界的完善。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如《後漢書》将治國與修身并論,唐代詩詞進一步深化其内涵。古代多用于強調士大夫階層的自我修養,現代則延伸至普通人追求全面發展的場景。
“理身”融合了養生與修德的雙重目标,既是傳統文化中的處世智慧,也與現代提倡的身心健康理念相契合。如需了解具體古籍例證,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詩詞相關章節。
《理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修理、整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理”和“身”。
“理”字的部首是“王”,由7個筆畫組成。而“身”字的部首是“身”,由7個筆畫組成。
《理身》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大學》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理身」。
在古代,「理身」的寫法有時會稍有差異。例如在西漢時期,「理身」可能會寫作「理躬」。不過,這些差異主要是在形式上的變化,意義上并沒有太大區别。
1. 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時常進行理身。
2.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所以我們要時刻注意養生和理身。
1. 理解: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為。
2. 身心:身體和心靈的結合。
3. 理智:理性和明智的思考和行動方式。
1. 修身:整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2. 養生:注重健康和生活方式的維持。
1. 放縱:任其隨意,不加約束和控制。
2. 忽視:不重視或不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