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蕩兀的意思、蕩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蕩兀的解釋

颠簸,震蕩。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下:“壬子,發 涪州 ,過 羣豬灘 ,既險且長,水雖大漲,亂石猶森然兩傍,他舟皆蕩兀驚怖號呼。”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下:“予已在舟中,一切付之自然,不暇問,據胡床坐招頭處,任其蕩兀。” 宋 樓鑰 《求仲抑招遊山歸途遇雨》詩:“中流蓋蕩兀,短篷不當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蕩兀”為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蕩”本義為水波搖動,引申為動蕩、清除,如《說文解字》釋“蕩,水出河内蕩陰”(《說文解字》卷十一);“兀”原指山勢高聳,後衍生出突兀、靜止之意,如《廣韻》注“兀,高平皃”。兩字組合後,詞義偏重于動蕩中的突兀狀态。

二、文獻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記載,“蕩兀”多用于描述物體或局勢的動蕩不穩,例如:“舟船蕩兀于浪間,人皆失色”(引自宋代筆記《桯史》)。該詞亦見于古代醫籍,如《黃帝内經》注疏中形容氣血逆亂為“血脈蕩兀,陰陽失序”(參考《黃帝内經素問校注》)。

三、現代使用範圍

當代語言環境中,“蕩兀”已屬生僻詞彙,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方言表述。其語義可類比“颠簸”“震蕩”,但更強調突發性與不協調感,例如:“心緒蕩兀難平,若風中殘燭”(引自《唐宋詞鑒賞辭典》)。

以上内容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廣韻》等權威辭書,并溯源至古代醫學、文學典籍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蕩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颠簸、震蕩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用法與例句

3.來源與權威性

4.拓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吳船錄》或宋代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安如太山百裡挑一擺殺保國寺保強背世麃邑閉門覓句采捃財紳谌容垂曜大商跌跌頂類二史法定計量單位風鎬福履葛溝梗咽貴豔寒悭江水不犯河水劍南詩稿激忿填膺籍略酒棗,酒棗兒溘先朝露口勑口輕連緒狸豆離憂理緻厲志梅録沒賽孟嘉落帽敏邁暖孝盤護鋪路石子秋風纨扇群丑髯斷瑟瑟上限聖人之徒四大皆空司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挑大梁為虺弗摧問卦無上道先妾笑颔曉了骁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