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強寇。多指強大的敵人。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陳司空書》:“後主天經地緯,義冠人靈,驅馭熊羆,遂翦勍盜。”
“勍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查看具體文獻例句或更詳細的字源分析,可參考、4、5的原始内容。
《勍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盜竊或者偷盜。
勍(qíng)是由刀(刂)和青(靑)組成的,青表示刀剃堅硬的木頭,表示能切割;刀表示工具。盜(dào)是由皿(u6ff6)和口(口)組成的,皿表示容器,表示儲集物品的容器;口表示開啟或者打開的含義。勍盜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刂和皿。
勍盜的總筆畫數是17,勍的筆畫數是8,盜的筆畫數是9。
《勍盜》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是通過對秦代的刺客、間諜活動進行描述時使用的。在古代,刺客或間諜會通過偷竊、盜取重要情報或財物來執行任務,因此将其稱為勍盜。
《勍盜》的繁體字為「勍盜」。
在古時候,「勍盜」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我們将其寫法以篆字形式(古代印章上的字體)進行示意:
勍:
「青刂」之「青」+「刀」= 靑⻖
盜:
「皿」+「口」= 皿口
1. 他因為勍盜而被判入獄五年。
2. 那個人一直活在勍盜的陰影之中。
1. 勍賊:指竊賊、偷盜之人。
2. 竊盜:另一種表示盜竊行為的詞語。
3. 盜匪:指進行盜匪活動的罪犯。
4. 剽竊:指抄襲他人的作品或思想。
近義詞:盜竊、偷竊、行竊。
反義詞:保衛、護衛、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