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轉的意思、通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轉的解釋

音韻學名詞。古音學上指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者之間及各自的韻轉現象。凡主要元音不變,僅韻尾發生變化的稱對轉;而陰聲韻和陰聲韻、陽聲韻和陽聲韻、入聲韻和入聲韻之間的相互變化稱旁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轉”是漢語音韻學和文字學中的重要術語,主要指古漢語中語音或字形的互通流轉現象。根據學術研究,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音韻學中的通轉

指聲母或韻部在曆史演變或方言差異中産生的規律性轉變。例如清代學者章太炎提出“陰陽對轉”理論,認為陰聲韻(無鼻音韻尾)與陽聲韻(帶鼻音韻尾)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如《詩經》中“亟”字在“亟其乘屋”中讀為職部(陰聲),而在“維仲山甫舉之”中轉為蒸部(陽聲)。現代學者王力進一步指出,此類現象反映了上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内部關聯性。

二、文字學中的通轉

指因字形相近或音義相通而産生的字際借用現象,多見于古籍文獻。例如《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寔”與“實”因音近而通轉,表示“充實”義;《論語》中“政”通“正”,體現通假字的典型用法。此類通轉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左傳·宣公二年》中“宰夫胹熊蹯不熟”的“胹”假借為“而”,即為聲韻通轉的例證。

三、通轉的學術價值

清代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強調,通轉規律是考釋古音、校勘文獻的關鍵依據。例如通過“之”“咍”兩部通轉,可解釋《楚辭》中“霾”與“來”押韻的現象。當代研究亦借助通轉理論,為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釋讀提供音韻學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 章太炎《國故論衡·小學略說》
  2.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3. 王力《漢語音韻學》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通轉”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通轉是音韻學術語,指漢字在押韻、諧聲、假借等語言現象中,讀音從一個韻部轉入另一個韻部的現象。這種語音轉變可能涉及聲母、韻母或聲調的變化。

二、分類與特點

  1. 對轉
    指主要元音不變,僅韻尾發生變化的現象。例如:陽聲韻(以鼻音結尾,如“-n、-m、-ng”)與陰聲韻(無韻尾或以元音結尾)或入聲韻(以塞音結尾,如“-p、-t、-k”)之間的轉換。

  2. 旁轉
    指同一類韻(如陰聲韻與陰聲韻、陽聲韻與陽聲韻)之間因元音相近而産生的轉換,例如韻部相近的“魚部”與“侯部”互通。

三、應用場景

四、示例

“用”字在古漢語中讀為“iuŋ”(陽聲韻),後轉為“iu”(陰聲韻),即陽聲韻尾“-ŋ”脫落,屬于對轉現象。

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音韻學的基本理論和古籍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如需更專業的學術讨論,可參考《漢語音韻學》等專著或知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飽啜薄幹愊憶常務沖損儲聚楚真慈竹大閨女稻場答疑洞學發背發號飛鳥負轅格凜凜過盞寒塵漢臯珠荷爾蒙紅衲襖黃腰灰骨或日将久煉之未定淩制臨搨樓樐論戰美美冥晦漠然不動潛逸巧便鳅魽齊譽搔頭摸耳殺胡林商猋閃露適卒守道說長道短蘇子探馬赤軍天青添枝加葉貼意脫剝雜劇完璧歸趙問絹烏糟陷坑纖理仙台秘府協光紀邪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