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初《詩》有 齊 魯 韓 三家。《齊詩》學者 翼奉 說詩,附會陰陽五行之說,以推論政治變化,認為每當卯、酉、午、戌、亥是陰陽終始際會之年,政治上必發生重大變動。《漢書·翼奉傳》:“《易》有陰陽,《詩》有五際。”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詩内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陰陽終始際會之歲,於此則有變改之政也。’” 清 朱彜尊 《曹先生溶挽詩六十四韻》:“説《詩》窮五際,布《易》得三爻。”參閱《詩·周南·關雎序》“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唐 孔穎達 疏、 清 陳壽祺 《左海經辨·詩有六情五際辨》、 清 陳喬枞 《三家詩遺說考》。
“五際”是一個源自漢代今文經學《齊詩》學派的術語,主要與陰陽五行學說結合,用于解釋政治變遷的周期性規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際”由“五”(表數量)和“際”(表邊界)組成,字面意為五個階段的界限,特指陰陽五行運行中五個關鍵年份的轉折點。
如今“五際”更多作為古代文化概念被研究,反映漢代人對自然規律與政治關聯的認知模式,是理解傳統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案例。
《五際》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由“五”和“際”兩個部分構成。
“五”字由“兒”部構成,表示數字五,有四畫;“際”字是由“阝”和“土”兩個部首構成,表示邊界,有八畫。
《五際》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典籍《論語·齊景公篇》,其中孔子說:“五際之内,祭于神。”意思是在五個邊界之内進行祭祀。
《五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五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根據古籍中的記載,《五際》可以寫作「五㠯」。
1. 在五際之内,我們舉行了盛大的儀式。
2. 在五際之内,人們慶祝了新年的到來。
五際可以組成的詞語有:五方際、五際之内、五際之遙等。
五際的近義詞有:五方之内、五土之界。
五際的反義詞有:無際、廣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