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ngui terrace] 台觀名。相傳是管仲為自己修築的
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于外國之君。——《史記·貨殖列傳序》
(1).娶三姓女子。《論語·八佾》:“ 管氏 有三歸。”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漢書·地理志下》:“﹝ 管仲 ﹞身在陪臣而取三歸。” 顔師古 注:“三歸,三姓之女。” 宋 蘇轼 《東坡志林·七德八戒》:“ 管仲 之相 桓公 也……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六嬖之禍,故 桓公 不王,而 孔子 小之。”按,關于“三歸”的解釋尚有數說:(1)三處家庭。 俞樾 《群經平議·論語一》:“所謂三歸者,即從 管仲 言,謂 管仲 自朝而歸,其家有三處也。”(2)地名。指 管仲 之采邑。《晏子春秋·内雜下二八》:“昔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恤勞 齊國 ,身老,賞之以 三歸 ,澤及子孫。” 章炳麟 《封建考》:“ 管仲 讓不忘上,而家有 三歸 反坫。案《春秋》書‘城 小穀 ’,文不係 齊 ,則 管氏 亦比關内侯也。”(3)台名。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管仲 故築 三歸 之臺,以自傷於民。”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論語》:“《説苑》:‘ 管仲 築 三歸 之臺,以自傷於民。’﹝ 朱熹 ﹞《集註》取之。”(4)指按常例繳納給公家的市租。 清 郭嵩焘 《釋三歸》:“此蓋《管子》九府輕重之法,當就《管子》書求之。《山至數》篇曰:‘則6*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三歸之名,實本於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
(2).亦作“ 三皈 ”。佛教語。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 晉 法顯 《佛國記》:“ 彌勒 出世,初轉6*法6*輪時,先度 釋迦 遺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齋法供養三寶者。”《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唐 高宗 《谒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明 高濂 《玉簪記·投庵》:“但願你受着五戒三皈,説甚麼琛縭金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歸漢語 快速查詢。
“三歸”一詞的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區别,主要包括以下兩類解釋:
最早出自《論語·八佾》,孔子評價管仲“器小”,并提到“管氏有三歸”。曆代學者對此有多種解讀:
又稱“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儀式。
補充說明:
曆史類解釋尚無定論,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例如《韓非子》将“三歸”視為管仲掌權後索取的財富象征,而《史記》則強調其“富于列國”的争議性。建議參考《論語》《管子》等原文及權威注疏進一步探究。
三歸是一個漢語詞彙,它表示一個人或物體重返某個地方、歸屬于某個群體或回歸原始狀态的動作或狀态。
三歸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彳”(彳字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三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的形狀稍有不同,繁體字為“三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三歸的形狀略有不同。它的繁體寫法為“三歸”。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書寫漢字,因此字形較為繁複。
1. 他曾離開了家鄉,但最終還是三歸家中。
2. 這本書原屬于我,但現在三歸于你。
1. 回歸:回到原來的狀态或位置。
2. 歸屬:屬于某個群體或歸于某個地方。
3. 歸還:把東西還給原主或原處。
1. 返回:返回原地或原狀态。
2. 歸來:歸到原來的地方或回到原狀态。
離開:離開某地或擺脫某個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