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鹄林的意思、鹄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鹄林的解釋

佛教語。佛入滅之處。佛于婆羅雙樹林即鶴林入滅時,樹一時開花,林色變白,故名。鵠,通“ 鶴 ”。《四教儀》一:“然 鹿野 鵠林之文,七處八會之教,非頓漸之異,不定祕密之殊。”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僧正教》:“羨龍瓶之始晨,追鵠林之餘慕。” 北周 王褒 《善行寺碑》:“至於千疊火然,鵠林變色;四禪災起,鴿影傳輝。”參見“ 鶴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鹄林(hú lín)是漢語中具有佛教文化意涵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一、詞義溯源 "鹄"本指天鵝,引申為高潔、超然之物;"林"指叢聚之地。二字組合最早見于佛典漢譯本,特指釋迦牟尼涅槃地娑羅雙樹林。《漢語大詞典》記載:"鹄林,即娑羅林。佛陀入滅處"(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12冊)。

二、佛教意涵 據《大般涅槃經》載,佛陀在拘屍那揭羅城外的娑羅雙樹間示寂,此林因鹄鳥群栖而得名"鹄林"。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描述:"城西北三四裡,渡阿恃多伐底河,至娑羅林,樹似槲而皮青白,世尊寂滅之所,四樹特高,謂之鹄林"(來源:中華書局校注本《大唐西域記》)。

三、文學轉義 唐宋詩詞中常以"鹄林"借指高僧圓寂或佛教聖地。白居易《感悟妄緣》雲:"形質本非實,氣聚偶成軀。臨終在鹄林,晨起嗅荼蘼",此處"鹄林"兼具地理實指與超脫生死的象征意義(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集校注》卷三十)。

網絡擴展解釋

“鹄林”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比喻義)

指高飛的鳥類聚集的地方,引申為有才能、有志向的人聚集的場所。


二、佛教術語釋義

在佛教典籍中,“鹄林”為佛入滅(涅槃)之處的代稱,具體指釋迦牟尼佛涅槃的婆羅雙樹林。其來源與現象包括:

  1. 通假關系:“鹄”通“鶴”,因佛涅槃時樹林變白如鶴,故稱“鶴林”,後寫作“鹄林”。
  2. 傳說記載:佛涅槃時,雙樹林瞬間開花,林木顔色轉為純白,象征神聖與超脫。
  3. 文獻引用:南朝梁簡文帝、北周王褒等作品中均出現此用法,如“追鵠林之餘慕”。

使用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獲一絆拘鞭筍跛倚撐腸拄肚躭玩蹀堶低落祔祀負阻不賓革風易俗格凜凜騧馬海猴兒寒魄畫斷宦橐虎贲晦日節旌解郁濟克津帖金騣窾曲闊落辣辣闌删糧饩陵舃龍辇攣索輪環明轎陌桑鳥田偶數醅酒牽合附會乾笑慶雲寝壞人格日落千丈三尺男失神手鼓水怒碎妝糖梨滔滔不絶通守晚飯王兵王昌齡污抔香甘弦急現撇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