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糧饩的意思、糧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糧饩的解釋

糧食。《北史·李遷哲傳》:“由是諸蠻畏威,各送糧餼。”《周書·達奚寔傳》:“ 寔 導之以政, 氐 人感悅,并從賦稅。於是大軍糧餼,鹹取給焉。” 唐 沉既濟 《任氏傳》:“請計給糧餼,端居以遲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糧饩(liáng xì)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或他人供給的糧食物資,特指作為俸祿或資助的谷物。該詞由"糧"(糧食)與"饩"(贈送的谷物)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文獻體系。

在語義演變中,"糧饩"具體包含三層内涵:

  1. 官方供給體系:特指官府按職級發放的俸米,如《周禮·地官》記載的"廪人掌九穀之數,以待國之匪頒、赒賜、稍食",其中"稍食"即包含糧饩的早期形态。
  2. 軍事後勤保障:古代文獻中常見"運糧饩以給軍"的表述,如《後漢書·窦融傳》所述"轉糧饩以贍給之",指軍隊糧草供應。
  3. 社會救助功能:唐宋時期發展為對貧士、災民的糧食救濟,《新唐書·食貨志》載"州縣有災,則量給糧饩",體現其社會保障屬性。

該詞在明清白話文獻中逐漸被"俸米""廪糧"等新詞替代,現代僅存于曆史文獻及方言殘留用語。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9卷第487頁對此詞有完整釋義,建議讀者查閱紙質辭書獲取更詳盡的語義分析及曆史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糧饩”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糧饩”指糧食,尤其特指作為軍需或賦稅征收的糧食。其中:

    • 糧:泛指谷物、食物。
    • 饩(xì):本義為贈送的谷物,後擴展指生肉、活的牲口或俸祿。
  2. 曆史文獻用例

    • 《北史·李遷哲傳》提到“諸蠻畏威,各送糧饩”,指邊疆部族進獻糧食以示臣服。
    • 《周書·達奚寔傳》記載“大軍糧饩,鹹取給焉”,說明糧饩是軍隊後勤的重要物資。
    • 唐代《任氏傳》中“請計給糧饩”,指長期供給糧食。
  3. 相關延伸

    • 賦稅性質:部分語境中,“糧饩”與農業稅相關,如“完糧”即繳納公糧。
    • 禮儀用途:古代外交場合,“饩”也作為饋贈的牲口或食物,如《周禮》中“緻饔饩”指贈送生熟食物。

“糧饩”是古代對糧食的統稱,多用于官方或軍事場景,強調糧食的供給與征收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饩”的詳細釋義(如牲口、生肉等),可參考《康熙字典》或《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奧域把箱炳靈公拆字昌延沖豫處畫賜告稻場堤唐東磕西撞耳屎發鞌酆城獄高空耕耘關紐海蜃婚姻法見善必遷棘鈎緊迫孔方空運狂想曲款跨連頭眉料兒淩邁龍鳳茶漏越蠻查旎旎噴蛆鋪鑿牆柳潛心笃志謙巽乾酢酒樵柯期刻親表楸玉局擾穰人格化掃箒星少待沙戲失所受權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司訓探候天宗聽錯唾腺萬馬奔騰無價寶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