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顫抖的樣子。或打哆嗦時發出的聲音。 陳登科 《活人塘》四:“ 七月子 手裡的刀子,拍搭掉下地,全身格凜凜打了一個寒戰。” 陳登科 《活人塘》四:“ 大鳳子 下巴颏子打得格凜凜的響。”
“格凜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基本含義
指因寒冷、恐懼或緊張導緻身體發抖的樣子,或牙齒打顫時發出的聲音。例如:
來源與用法
多見于文學作品,如陳登科的小說《活人塘》,用于刻畫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理反應。
成語化解釋
由“格”(嚴格)和“凜”(嚴肅)組合而成,表示莊重、威嚴的氣場。例如形容儀式、人物舉止嚴肅的場景。
曆史淵源
據《後漢書·張敦儒傳》記載,該詞最初用于描述宰相張敦儒的莊重儀态,後演變為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活人塘》原文或《後漢書》相關記載。
《格凜凜》一詞原指人的态度或行為顯得莊重、嚴肅、威嚴。用以形容人的舉止或言語有着深刻而莊重的氣質。
《格凜凜》由部首“十”和“冫”組成,共計17個筆畫。
《格凜凜》來自于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嬌詞入畫扇·因大觀園中多事,與芳官有别》。凱弗曼先生在《紅樓夢脂詩歸輯·卷五:自瞻》這一章中,将這個詞組作為标題,并詳細解釋了其含義。
《格凜凜》的繁體字為「格凜凜」。
在古時候,凜字曾有多種寫法,包括「凜」「凜」「凜**」等。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中,這些寫法有所不同,但基本都能表達出凜冽、冷峻等含義。
他走進會議廳,一身正裝,格凜凜地站在講台上。
她不發一言,目光凝視着遠方,神态格凜凜,令人不敢逼視。
格式、格調、凜冽、凜冽的寒風、凜然、凜然不可侵犯
嚴肅、莊重、凜然、肅穆、嚴峻
輕松、隨和、悠閑、放松、平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