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車前。《莊子·至樂》:“生於陵屯,則為陵舃。” 成玄英 疏:“陵舃,車前草也。” 王先謙 集解引 司馬彪 曰:“言物因水成而陸産,生於陵屯,化作車前,改名陵舃也。一名澤舃,隨燥溼變也。”參見“ 車前 ”。
“陵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植物名稱,其含義與來源可參考以下解釋:
基本詞義
陵舃指代“車前草”,即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學名:Plantago asiatica)。這一釋義在《莊子·至樂》中被提及:“生於陵屯,則為陵舃”,成玄英注疏明确将其解釋為車前草。
命名緣由
據司馬彪的注解,陵舃得名與其生長環境相關:原本生于水澤的植物(澤舃),因環境幹燥轉為陸地生長後,改稱“陵舃”,體現了植物隨環境變化而命名的特點。
文獻中的别稱
陵舃在不同典籍中還有“澤舃”“馬舄”“牛舌草”等别名,如《詩經》中的“苤苢”亦指此草。
其他補充
陵舃在古代主要用于藥用或食用,現代中藥學中車前草仍被用于清熱利尿等功效,但“陵舃”這一古稱已逐漸被替代。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植物學文獻。
《陵舃》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指的是君主逝世後所建的陵墓。陵舃也可以泛指一位重要人物的墓地。
《陵舃》由兩個漢字組成:陵(líng)和舃(táo)。
陵的部首為阝(二阝),拆分部首是阝+丘,附錄筆畫為7劃。
舃的部首為舟,拆分部首是舟+舛,附錄筆畫為6劃。
《陵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大宗師》篇中,是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莊子在公元前3世紀提出的。
繁體字中,陵舃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演變中,漢字的形态、結構和筆畫都有所變化。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陵舃的寫法為「陵廒」。
1. 陵舃高聳在山間,莊重肅穆。
2. 曆史上有許多名人的陵舃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
1. 陵寝:君主或重要人物的陵墓。
2. 祭陵:向逝者的陵墓祭拜。
3. 陵園:建在陵墓周圍的園林。
近義詞:陵墓、墳墓、墓地
反義詞:壽廟、宮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