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ve warrior] 勇士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贲三百人。——《書·牧誓序》
(1).勇士之稱。賁,通“ 奔 ”。《書·<牧誓>序》:“ 武王 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 受 戰于 牧野 。” 孔 傳:“勇士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皆百夫長。”《戰國策·楚策一》:“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疋,粟如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虎賁”:“謂《牧誓》之‘虎賁’為虎賁之卒,非《周禮·夏官》‘虎賁氏’之官,故非‘百夫長’也。‘三百人’當為‘三千人’,因沿上文‘三百兩’而誤。”按, 王 說是。《孟子·盡心下》作“虎賁三千人”。
(2).官名。掌侍衛國君及保衛王宮、王門之官。《周禮·夏官·虎贲氏》:“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軍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王在國,則守王宮。國有大故,則守王門。大喪,亦如之。” 漢武帝 時置期門。 平帝 時改為虎贲中郎将,領虎贲郎,主宿衛。曆代因之,至 唐 始廢。
(3).星名。在獅子座。 唐 人避 太祖 李虎 諱,改作“武賁”。
“虎贲”是一個具有豐富曆史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虎贲”讀作hǔ bēn,本義指勇猛如虎的戰士,源自《尚書·牧誓序》記載周武王伐纣時“虎贲三百人”,形容他們如猛虎般沖鋒陷陣。該詞中“贲”通“奔”,強調戰士的迅猛與無畏。
軍隊與官職
虎贲最早是天子禁衛軍的稱號,始于周朝。《周禮》記載“虎贲氏”一職,負責護衛國君、守衛王宮及城門,後演變為“虎贲中郎将”等官職,至唐代廢止。
例如,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的三千虎贲軍以少勝多,成為奠定周朝統治的關鍵力量。
九錫賞賜
漢代起,“虎贲”被納入“九錫”制度,作為皇帝賞賜功臣的榮譽之一,象征對軍事權威的認可。
虎贲軍作為精銳部隊的代稱,後世常以“虎贲”比喻骁勇善戰的軍隊或将領,如成語“虎贲之士”。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虎贲》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的是勇猛善戰的士兵或将領。它用來形容勇猛無敵、英勇善戰的人,通常指的是軍隊中的精銳戰士。
根據《新華字典》,《虎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hū),筆畫數為9畫。
《虎贲》這個詞源自古代,其出處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虎象征着勇猛、威武,贲則表示戰士的裝備和隊伍。兩者結合形成了《虎贲》這個詞,用來形容善戰的士兵。
《虎贲》的繁體字為「虎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虎贲》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虎賁」。
1. 那個将軍帶領着一支虎贲部隊,從敵人的側翼展開攻擊。
2. 他具備了虎贲般的勇猛和戰鬥技巧。
1. 虎狼之師:指戰鬥力強大,兇狠殘暴的軍隊。
2. 贲門将軍:指勇武善戰的将領。
3. 敵軍主力被我軍擊潰後,特種部隊成為戰場上的虎贲。
近義詞有:勇士、英雄、武将。
反義詞有:懦夫、怯懦、膽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