攣索的意思、攣索的詳細解釋
攣索的解釋
系繩。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婉婉弱子,赤立傴僂。” 錢仲聯 集釋引 祝充 曰:“攣,繫也。”
詞語分解
- 攣的解釋 攣 (攣) á 手腳蜷曲不能伸開:痙攣。 互相牽系。 筆畫數:; 部首:手; 筆順編號:
- 索的解釋 索 ǒ 大繩子或大鍊子:索子。索道。鋼索。絞索。線索。 搜尋,尋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還。索求。索取。勒索。 盡,毫無:索然無味。 單獨:離群索居。 姓。 筆畫數:; 部首:糸;
網絡擴展解釋
“攣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uán suǒ,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本義:指“系繩”,即用于捆綁或束縛的繩索。這一解釋在多個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中均有記載,例如唐代韓愈《元和聖德詩》中的“解脫攣索,夾以砧斧”。
- 如《漢典》和《查字典》均明确标注其本義為“系繩”。
二、引申含義
- 比喻義: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事物或人陷入糾纏、束縛的狀态,難以解脫,例如“形容纏繞糾結,無法擺脫困境”。
- 這種用法可能源自“攣”字的含義(維系、牽系)與“索”(繩索)的結合,強調被束縛的困境。
三、使用場景
- 文學引用:多見于古典詩文,如韓愈詩句中通過“攣索”描寫囚徒被捆綁的場景,體現其本義。
- 現代用法:引申義多用于比喻人際關系、問題複雜難解等抽象情境,例如“陷入感情的攣索”。
四、其他相關
- 字詞解析:“攣”本義為牽系、蜷曲(如痙攣),而“索”指繩索,組合後強化了“捆綁”的意象。
- 近義詞:束縛、糾纏;反義詞:解脫、釋放。
“攣索”既可指具體的繩索(本義),也可比喻抽象困境(引申義)。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或結合韓愈詩句分析其古典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攣索
攣索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力抓住并扭動、擰緊或束縛物體。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偏旁)和犬(犬部首),總計有13個筆畫。
攣索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攣這個字是指用繩子或類似物體将物體束縛起來。後來,該字在泛指上擴展,用來形容因為受到嚴格的規定、束縛而失去自由。
在繁體字中,攣索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攣的舊字形為捖,其底部是手部偏旁扌,上部為雲旁,表示擰緊或扭動的意思。索的舊字形為骨,上部為纟,下部為骨旁,表示用繩子或類似物體束縛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攣緊拳頭,使出全力擊打。
2. 她用繩子将箱子攣好,以免在搬運過程中松散。
組詞:攣緊、攣扣、攣縮、攣急。
近義詞:纏繞、捆綁、束縛。
反義詞:放松、解開、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