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濾去糟的酒。 唐 白居易 《問劉十九》詩:“緑螘新醅酒,紅泥小火壚。”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小兒瘡痘》:“其法用狗蠅七枚,擂細,和醅酒少許調服。”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橋西錄》:“立冬後煮瓜米和麯,謂之起酷,酒成謂之醅酒。”
“醅酒”指未經過濾、含有酒糟的新釀酒,是中國古代對未完全加工酒類的稱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醅酒即“未濾去糟的酒”,釀造後未經過濾或沉澱,保留米渣等雜質,酒液渾濁。這種酒因發酵不完全,口感醇厚且帶有原始風味。
文學意象與出處
唐代白居易《問劉十九》中“綠蟻新醅酒”一句最為經典,其中“綠蟻”指酒面浮起的綠色泡沫,形象描繪了醅酒的特征。宋代周密《齊東野語》也提到用醅酒調藥,說明其日常應用。
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釀酒工藝,可查閱《問劉十九》等文獻原文。
《醅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經過發酵後的酒”。它描述的是制酒過程中,經過發酵而産生的液體酒品,常常用來形容釀造好的酒。
《醅酒》的拆分是“醅”和“酒”兩個字。其中,“醅”的部首是“酉”,它由9個筆畫組成;“酒”的部首也是“酉”,由10個筆畫組成。
《醅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釀酒文化。根據曆史記載,中國釀酒起源于約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醅酒”則是描述當時釀造完成的酒液。
《醅酒》的繁體字為”釀酒“。
在古代漢字中,一般将釀造好的酒液稱為“葡萄汁”,并沒有單獨使用“醅酒”這個詞。相似的詞語包括“美酒”、“佳釀”等。
1. 喝一杯醅酒,嘗嘗這裡的特色産品。
2. 酒壇中的醅酒已經發酵了一個月,可以進行瓶裝了。
《醅酒》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比如:“醅酒壇”、“醅酒商”、“醅酒作坊”等。
《醅酒》的近義詞包括:“美酒”、“佳釀”等,它們都用來形容優質的、經過發酵處理的酒品。而沒有特定的反義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