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祔祀的意思、祔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祔祀的解釋

1.在祖廟内後死者附于先靈下合祭。
2.泛指配享,附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祔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祭祀術語,指将後死者的神位附于先祖神位旁一同祭祀的禮儀。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喪葬、祭祀傳統密切相關,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字形與字源

    “祔”由“示”(祭祀)與“付”(交付、依附)構成,《說文解字》釋為“後死者合食于先祖”,即新逝者神位歸附先祖受祭。

  2. 核心定義

    指子孫輩逝者按昭穆次序附于宗廟先祖神位受祀,屬“吉祭”範疇,常見于喪禮完成後對祖先的合祭儀式(《儀禮·既夕禮》)。

二、禮儀流程與文化内涵

  1. 儀式規範

    祔祀需嚴格遵循宗法等級:

    • 時間:卒哭祭(終止無時哭)後舉行(《禮記·喪服小記》);
    • 位置:按昭穆制度附于祖廟相應神位,如孫祔祖、子祔父;
    • 祭品:用吉禮祭器,區别于喪祭的兇器(《周禮·春官·大祝》)。
  2. 社會功能

    通過“祔”強化家族血緣紐帶,象征逝者正式歸入宗族譜系,體現“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論語·學而》引申)。

三、典籍記載與曆史演變

  1. 早期文獻佐證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祔。” 記載諸侯祔祀禮制;
    • 《禮記·檀弓下》:“卒哭曰成事,明日祔于祖父。” 明确儀式時序。
  2. 後世發展

    漢代後逐漸融入民間祭祖習俗,明清時部分演變為“配享”制度,如功臣祔祀帝王廟(《明史·禮志》)。

四、現代釋義與學術界定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歸納為:

祔祀:将新死者神位附于宗廟先祖之旁,與先祖共享祭祀。

相關概念:與“配享”(功臣附祭)、“合祭”(多位祖先同祭)存在交叉,但“祔祀”特指血緣親屬的歸附性祭祀。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4. 《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5.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祔祀”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核心定義

  1. 祖廟合祭
    指将後逝者的神位附于先祖靈位下共同祭祀。例如清代皇後去世後,需将其牌位安放在先皇後的下方進行合祭。

  2. 廣義配享
    延伸為功臣、賢者等配享于主祭對象的祭祀儀式。如清代将領阿木穰、喀克哩因戰功被附祭于朱将軍廟。

二、曆史實例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時期尹德、阿裡衮等大臣及其夫人因功勳被允許祔祀于皇家宗廟。這種制度體現了古代“尊卑有序”的禮法思想,祭祀時需嚴格遵循牌位擺放規則,避免僭越。

注:該詞與“禋祀”(專指祭天儀式)不同,需注意區分。如需具體祭祀流程或更多案例,可參考《嘯亭續錄》《中西紀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擦半元音畚築邊害賓詞兵革撥麷才皃層棟纏擾沖辰淳誠調署定購東封洞辟煅事堕馬奉系改容易貌趕上工業軲轳車還帳沍寒回托降黜僬僬澆酗寄贶究度九合一匡廉視六曹留舍龍燭泸定橋美猴王謀論牉育怕三怕四乾隆佥人砌塊清齋阒默禳災日仄三段論式燒胤生物武器失寵市脔松丸童土五大洋想望風褱賢明娴淑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