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racter;personality]∶個人顯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習慣的有機結合
(2) [human dignity]∶人的道德品質
(1).人的性情、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 蔡元培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所謂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 《<李白之死>序》:“此詩所述亦憑臆造,無非欲藉以描畫詩人的人格罷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以為教育不僅是教給學生一點課本上的知識,而也需要師生間的感情的與人格的接觸。”
(2).人的道德品質。 梁啟超 《新民說》第五節:“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陳學昭 《工作着是美麗的》九:“﹝她﹞又沒有賣淫,損害了家庭的名譽和自身的人格。”
(3).謂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會準則應享有的權利或資格。 瞿秋白 《赤俄之歸途》四:“把一般争人格的青年學生,打得落花流水。” 茅盾 《動搖》八:“公家發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人格的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人格"指個體在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的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總和,包含道德品質、性格特質、價值觀等要素。《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補充,人格是"人在社會關系中形成的尊嚴、權利與責任的統一體",強調其社會屬性。
構成與分類
從心理學角度,《心理學大辭典》定義人格包含三個層面:
社會評價标準
《倫理學辭典》提出人格的社會評價維度:
詞源與演變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人格"一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原指"人的品格格調",後經日語轉譯引入現代心理學概念。
“人格”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解釋,以下是主要角度的解析:
1. 心理學定義 心理學中人格(Personality)指個體穩定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核心理論包括:
2. 日常語境用法 日常使用時可能指:
3. 影響因素
4. 相關概念辨析
擴展知識:約9%-16%人群存在人格障礙(如邊緣型人格障礙),表現為長期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模式,需專業幹預。人格測評常用工具包括MMPI量表、羅夏墨迹測試等。
柏寝灞上碧湛湛殘碣操戈入室重修舊好俶詭慈佑辭宗催乳丹冊黨戚得毋墊腳鼎彜都座犯壘發語粉骨公共建築顧屬淮南小山幻渺見風轉篷腳客計功炯炯有神窘況開門揖盜曠逸藈姑陵德率稅綠衣使者賣蒙懂硭硝昧昧摩近摹竊木下三郎齧岸驽筋披頭蓋腦青菜青銅時代球璜豈惟期信熱愛弱步三馬申嚴説夢缌功炭薪探針銅唇鐵舌湍波推允王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