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節旄。 唐 張祜 《邊思》詩:“ 蘇武 節旌盡, 李陵 音信稀。”
“節旌”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各來源解釋如下:
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和旌旗,象征權力與威嚴。其核心含義為「猶節旄」,即類似漢代蘇武所持的牦牛尾裝飾符節。
單字釋義
曆史典故
唐代張祜《邊思》詩句「蘇武節旌盡,李陵音信稀」,印證了節旌與漢代使臣蘇武持節典故的關聯。
需注意「節旌」與「旌節」的區别:前者側重符節與旌旗的組合,後者特指唐代節度使所持的雙旌雙節(旌旗用于封賞,符節用于刑罰)。
可通過查字典()或古詩文用例進一步了解曆史語境。
《節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表示尊敬和紀念的旗幟或旌旗。
《節旌》的拆分部首是「竹」和「日」,部首在左邊,豎排;筆畫總數為11畫。
《節旌》是一個古漢字,源自出自《周禮·春官宗伯·司旅士》:“辨物於廟,旌道以示。”繁體字為「節旌」。
在古時候,「旌」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寫法為「⺍」,形狀上更像一個斜方形,而現代寫法則為「立」加上「旡」。
1. 這面《節旌》代表着我們對英雄的崇敬和紀念。
2. 在紀念儀式上,懸挂着各種色彩鮮豔的《節旌》。
組詞:節日、旌旗、節略。
近義詞:旗幟、旗幡、旌幟。
反義詞:謙和、謙虛、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