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牢固。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器以便事為善,以膠固為上。”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而天下所以不能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諸侯強大,盤石膠固。”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一》:“越旬日而巢成矣……雜木枯枝,縱橫重疊,不知何以得膠固無恙?”
(2).鞏固團結。《後漢書·鄭太傳》:“以膠固之衆,當解合之埶,猶以烈風掃彼枯葉。” 晉 陸機 《五等論》:“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周書·崔猷傳》:“則表裡膠固,人心易安。” 鄒魯 《中國同盟會》:“國之藉以膠固者,其力常在於民,主治者其末矣。”
(3).固陋;固執。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讓右将軍荊州刺史表》:“寧臣膠固,所宜膺荷。” 宋 蘇轼 《再上皇帝書》:“自非見利忘義居之不疑者,孰肯終始膠固不自湔洗。”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大道冥冥,固非一知半解者所能妄測,若必以膠固之見解之,謬矣。”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文學革命之回顧》:“前衛者的一群如 周作人 、 劉半農 、 錢玄同 輩,卻膠固在他們的小資産階級的趣味裡。”
(4).互結不解。指某種集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伏以國家設文學之科,求貞正之士,所宜行敦風俗,義本君親,然後申於朝廷,必為國器。豈可懷賞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謂門生,遂成膠固。”
(5).指密相勾結。《舊唐書·德宗紀上》:“丁丑, 李希烈 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 建興王 ,與 朱滔 等四盜膠固為逆。”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雜制》:“嗟乎! 世祖 設是官,本以防權姦膠固、黨與盤結之患,使之有所防範,擊刺以正國勢。”
"膠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從物理和抽象兩個層面引申而來,具體解釋如下:
一、本義:物理層面的黏結牢固 指物體通過膠質黏合後變得堅固、不易分離的狀态。
示例:
"以膠固漆,堅不可解。"(形容黏結極其牢固)
來源:據《漢語大詞典》,此義項源于古代對膠黏特性的描述。
二、引申義:抽象層面的緊密與頑固
關系或團結的緊密性
形容人際關系、團體協作等緊密結合,不可分割。
示例:
"君臣膠固,共安社稷。"(《後漢書·鄭太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收錄此用法,強調團結穩固。
思想或習性的頑固
指人的觀念、習慣等固執難以改變,含貶義。
示例:
"偏見膠固,莫肯更張。"(形容思想僵化)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義中明确此用法。
三、現代用法與常見搭配
來源:現代漢語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保留其引申義項。
權威參考依據: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義項分析,确保學術準确性。
“膠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牢固
指物體或結構堅固、不易動搖。例如《潛夫論·務本》提到“器以便事為善,以膠固為上”,強調器物以牢固為上等品質。
鞏固團結
用于描述群體間的緊密聯合。如《後漢書·鄭太傳》中“以膠固之衆,當解合之埶”,形容團結的群體能抵禦外部沖擊。
固陋;固執
指思想保守或性格執拗。南朝江淹在《建平王讓右将軍荊州刺史表》中以“寧臣膠固”表達謙遜,暗含對自身固執的反思。
互結不解的集團或密相勾結
含貶義,指利益集團或暗中勾結的行為。《資治通鑒》提到“河北諸将……同詞請雪承宗”,暗示膠固的集團關系。
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可形容緊密協作的團隊,如“團隊成員膠固一心,攻克難關”。
該詞既可表達物理堅固、團結積極,也可含固執、勾結等負面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例證可參考《潛夫論》《後漢書》等古籍文獻。
稗官野史拔葵謗詞八月春庳下播客蔔夜棽鐘馳馬試劍翠筠調疾短牆鋒钜鳳翎腹稿幹筆高風勁節鞏殿扢揚鶴唱黑犀悔過自責婚姻法獲成駕龍肩巴蹇薄将軍箭艱難困苦積異具帶考館寇儆寇逆诳時惑衆闚看犁铧靈芽漫指沒幹淨憫兇偏固皮樹中樵煙侵毀祇夜軟實力辱麼散傳石溝歲惡隨身隋珠騰言褪套兒五衍香衖相诒銜酒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