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帶和籠子。亦比喻束縛人的事物。《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譬如養鷹,飢則附人,每聞風飊之起,常有陵霄之志,正宜謹其絛籠,其可解縱,任其所欲哉!” 明 徐渭 《十白賦·鹦鹉》:“奈此絛籠,将飛復墜。” 明 無名氏 《運甓記·手闆擊鳳》:“今朝幸脫絛籠去,會看 雲陽 樹隼旟。”
“縧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āo lóng,注音符號為ㄊㄠ ㄌㄨㄙˊ。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
指“絲帶和籠子”。其中“縧”是用絲線編織的裝飾性帶子(如衣物邊飾),而“籠”指竹編的容器或刑具。兩者結合,字面意為用絲帶系縛的籠子。
比喻義
引申為“束縛人的事物”,常用于古典文獻中。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意象是通過具象的“絲帶”與“籠子”,表達對人或事物的控制與限制。
縧籠是指用繩索或網狀物編成的囚籠,一般用于捕捉鳥類或其他小動物。代指束縛或限制人的自由。
縧的部首是纟(糸),總筆畫數為6畫;籠的部首是竹(⺮),總筆畫數為10畫。
縧籠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中:“使之絞縧籠。”繼而成為了漢字中的一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縧籠分别是「絛籠」。
在古代漢字中,縧籠的形式略有不同。縧由兩個纟組成,纟之間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籠形狀則更加簡化,隻由竹的右半部分構成。
1. 困獸之鬥,猶如置之縧籠。
2. 這個社會給我們的壓力就像是一個無形的縧籠,讓我們感到窒息。
1. 縧繩:用繩子編成的細而長的縧線。
2. 籠罩:像籠子一樣覆蓋在上面,無法逃脫。
3. 束縛:限制人或事物的行動自由。
囚籠、牢籠、枷鎖。
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