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聳立的石頭。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裡, 河 中竦石傑出,勢連襄陸。”《梁書·張充傳》:“若夫驚巖罩日,壯海逢天;竦石崩尋,分危落仞。”
“竦石”一詞由“竦”與“石”組成,需結合兩字的含義理解:
單字釋義
組合詞義 “竦石”直譯為高聳的石頭,常用于文學語境中描述陡峭、突出的岩石景觀。例如古詩文或遊記中,可能用“竦石”強調山石的險峻形态。
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地理描寫,如“竦石臨崖”可形容懸崖邊高立的巨石,體現自然景觀的壯麗險要。
由于未搜索到具體文獻用例,此解釋基于漢字常規構詞法與古典語境推斷。若涉及特定典籍,需結合原文進一步分析。
竦石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ǒng shí。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豎提骨字旁和石字旁。豎提骨字旁的拆分為“⺮”、“丨”和“人”,而石字旁則是“石”字。
竦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石字旁表示與石有關的事物,而豎提骨字旁表示向上伸展的動作。因此,竦石的意思也與石頭或石塊向上伸展或豎立有關。
在繁體字中,竦石的寫法為「竣石」。雖然繁體字在形式上不同于簡體字,但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竦石的形式可能有所變化。然而,無論漢字的形式如何改變,其意思和用法仍然保持不變。
以下是竦石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竦石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