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蜉蝣撼大樹的意思、蜉蝣撼大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蜉蝣撼大樹的解釋

比喻自不量力。 明 劉昌 《縣笥瑣探·恃才傲物》:“ 湯 家公子( 湯胤勣 )喜誇詡,好似蜉蝣撼大樹。”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吃醉了酒罵人,這在我本來是一種惡德。但是你被罵的 丁先生 也應該内省一下……假使你内省不疚,那小孩子的醉态就像蜉蝣撼大樹,何損于你的 泰山 北鬥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蜉蝣撼大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表達,其核心含義是比喻力量微弱者試圖動搖或挑戰遠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強大事物,常用來形容不自量力的行為。該表達可拆分理解:“蜉蝣”指代一種生命周期極短的昆蟲(蜉蝣目昆蟲),《爾雅·釋蟲》中記載“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象征渺小與短暫;“撼大樹”則指搖動根基穩固的參天巨木,形成強烈對比。

這一表達與唐代韓愈《調張籍》中“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存在語源關聯。韓愈原詩用“蚍蜉”(大螞蟻)諷刺當時文人貶低李白、杜甫詩作的行為,後經語言演變,“蚍蜉”與“蜉蝣”因發音相近産生混用現象,但語義内核始終指向“微小個體挑戰龐然大物”的荒謬性。

現代《漢語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将其歸類為“貶義成語”,強調其蘊含的哲學啟示:客觀認知自身能力邊界是避免盲目行動的前提。該表達在語言學層面還體現了漢語“以小喻大”“動靜對照”的修辭傳統,如《莊子·逍遙遊》中“蟪蛄不知春秋”的類比手法。

網絡擴展解釋

“蜉蝣撼大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演變和争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比喻個體力量極其微弱,卻試圖挑戰或動搖龐大且穩固的事物,常用來形容自不量力的行為。

出處與演變

  1. 明代劉昌《懸笥瑣探》
    原句為“湯家公子喜誇诩,好似蜉蝣撼大樹”,用于諷刺借貶低他人擡高自己的行為。
  2. 唐代韓愈詩句的混淆
    韓愈在《調張籍》中寫道“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因“蜉蝣”與“蚍蜉”(大螞蟻)形态相似,後世常将兩者混淆。但韓愈的“蚍蜉撼樹”更強調“不自量力”,而劉昌的“蜉蝣撼樹”最初帶有“貶低他人”的語境差異。

使用場景

例句

注意事項

該成語既可客觀描述力量懸殊的對比,也可用于主觀評價傲慢或不當行為,實際運用時需注意出處背景和語義側重。

别人正在浏覽...

哀冊八一面辨折弊壞鄙略殘棄讒波成長出口稅賜蟒詞紙從化二馬一虎佛缽覆甕婦妖勾呼垢誤廣謀從衆罣牽歡嬿解支汲汲皇皇敬老恤貧吉土決一雌雄峻詞俊賢課羨口谀跨險誇許狼羊同飼褴襂辣撻連結靈學凜然隆施貓豬名高明光锃亮墨绖劈臉青鎖曲線美乳劑三昧真火山丹丹脤膰之國深刑飾表碩老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托翼抏敝溫室效應五倫勿勿戲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