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聾昧的意思、聾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聾昧的解釋

愚昧;耳聾目盲。 漢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昔 鬼方 聾昧, 崇虎 讒兇, 殷辛 暴虐,三者皆下科也。” 唐 元稹 《立部伎》詩:“工師盡取聾昧人,豈是先王作之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聾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由“聾”(聽覺障礙)和“昧”(愚昧無知)組合而成,形容人既喪失聽覺能力,又缺乏基本認知與判斷力,引申為對事物無知且不明事理的狀态。

二、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1. 漢代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用“鬼方聾昧”批評愚昧族群;
  2. 唐代元稹《立部伎》以“工師盡取聾昧人”暗諷當權者用人不當。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貶義語境,常見于:

四、近義關聯詞 與“冥頑不靈”“蒙昧無知”等詞含義相近,但更強調生理缺陷與心智愚鈍的雙重屬性。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言色彩較濃的語境或學術讨論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聾昧》的意思

《聾昧》是指聽力有缺陷或者完全喪失聽力的狀态,既指聾又指啞。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聽力有問題,無法聽到聲音或者無法聽清楚聲音。

部首和筆畫

《聾昧》的部首是耳,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耳。它的總筆畫數為20。

來源和繁體時寫法

《聾昧》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初寫作「耳聾口啞」,後來逐漸簡化為現在的「聾昧」。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也是「聾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候還會以「無耳無舌」來表示聾啞的意思。

例句

1. 他生來聾昧,但通過聽覺訓練,他學會了通過手語和嘴唇讀唇來與人交流。

2. 那位老人由于年齡增長,逐漸變得聾昧,需要聽力助聽器幫助他聽清楚聲音。

組詞

1. 聾啞:指同時聾和啞的人。

2. 耳聾:指隻有聽力有問題的人,而不包含啞巴。

3. 啞巴:指隻有語言溝通有問題的人,而不包含聾的。

近義詞

1. 失聰:指完全喪失聽力。

2. 聽覺障礙:指聽力受限制或有問題。

反義詞

1. 聽力正常:指人的聽力沒有任何問題。

2. 能聽能說:指既能聽得到聲音,也能正常發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