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洶湧澎湃,令人心驚的浪濤。 漢 王粲 《浮淮賦》:“淩驚波以高騖,馳駭浪而赴質。” 唐 杜甫 《奉漢中王手劄》詩:“已覺良宵永,何看駭浪翻。” 清 梅曾亮 《陸母林孺人像贊》:“祁祁守禮,駭浪如砥。”
“駭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駭浪”指洶湧澎湃、令人心驚的浪濤,常用于形容海上或江河中的巨浪,強調其威勢令人震撼或恐懼。拼音為hài làng,注音符號為ㄏㄞˋ ㄌㄤˋ。
2. 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粲的《浮淮賦》:“淩驚波以高骛,馳駭浪而赴質。”後世如唐代杜甫、清代梅曾亮等文人均在詩文中使用,例如“何看駭浪翻”(杜甫)、“駭浪如砥”(梅曾亮)。
3. 使用場景與例句
4. 擴展說明
“駭”字本義為驚吓、震驚,因此“駭浪”不僅描述巨浪的物理形态,更側重心理層面的沖擊。近義詞包括“驚濤”“怒濤”,反義詞可參考“靜波”“平瀾”等。
如需更全面的近反義詞或例句,可查看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駭浪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巨大而令人驚恐的海浪。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為馬部和水部。馬部表示大動力的象征,水部表示海洋。
駭浪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它的字形是從“馬波”演化而來。在中國古代,人們常用“駭浪”來描述大海的狂暴和危險。
駭浪的馬部有“馬”字旁,水部為“氵”,總共12個筆畫。
駭浪的繁體字形為「駭浪」,在繁體字中,馬部的頭部增加了一筆,形成「駭」,使其看起來更加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駭浪的形狀略有變化。馬部的馬字旁更加明顯,水部則更加簡化,整體形狀更加扁平。
1. 航海家們必須小心應對駭浪,以确保船隻的安全。
2. 駭浪翻滾,天空陰沉,給人一種末日的感覺。
1. 驚濤駭浪:形容海洋洶湧澎湃,浪濤翻滾的景象。
2. 巨浪:指巨大的海浪。
3. 波濤洶湧:形容海洋波浪洶湧澎湃。
近義詞:狂濤、巨浪、大浪。
反義詞:平靜、安撫、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