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死的意思、灰死的詳細解釋
灰死的解釋
(1).火灰熄滅。《史記·韓長孺列傳》:“ 蒙 獄吏 田甲 辱 安國 , 安國 曰:‘死灰獨不復然乎?’”後因用以為典。 唐 駱賓王 《帝京篇》:“灰死 韓安國 ,羅傷 翟廷尉 。”
(2).火灰熄滅。《莊子·知北遊》:“心若死灰。”謂心境枯寂不動。後因以“灰死”形容失意的心情。 唐 白居易 《送兄弟回雪夜》詩:“對雪畫殘灰,殘燈明復滅。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髮。”
(3).燒死。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一:“北兵遇之,火起,亦數人灰死。”
(4).謂灰白無人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婦﹞徒跣而歸,面色灰死。”
詞語分解
- 灰的解釋 灰 ī 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經燒制後形成的産品:紙灰。灰燼。洋灰。灰飛煙滅。 塵土:灰塵。 特指“石灰”:灰牆。灰膏。 黑白之間的顔色:灰色。灰質(腦和脊髓的灰色部分)。灰沉沉。 志氣消沉:心灰意懶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網絡擴展解釋
“灰死”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
火灰熄滅的物理狀态
源自《史記·韓長孺列傳》中韓安國“死灰複燃”的典故。唐代駱賓王《帝京篇》中“灰死韓安國”即用此典,比喻失勢後的沉寂狀态。
-
形容失意枯寂的心境
出自《莊子·知北遊》“心若死灰”,指心境如熄滅的灰燼般毫無波動。白居易《送兄弟回雪夜》中“灰死如我心”即以此表達極度消沉的情緒。
-
燒死的字面含義
元代劉祁《歸潛志》記載“數人灰死”,此處指被火燒死,屬于較直白的用法。
-
面色灰白的生理表現
形容人因恐懼、疾病等導緻臉色灰暗如死灰,如“灰白無人色”。
現代使用建議
當前多用于文學表達,側重前兩種引申義,尤以“失意心境”最為常見。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字面“燒死”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灰死》這個詞的意思
《灰死》這個詞是指被徹底毀滅或完全失去生機的狀态。它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已經徹底消失、破滅或毀壞,無法恢複原狀或再生。
拆分部首和筆畫
《灰死》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灰和死。
- 「灰」的部首是火,總筆畫數為6。
- 「死」的部首是歹,總筆畫數為6。
來源
《灰死》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浒傳》。在小說中,主要人物之一的魯智深使用了這個詞來形容他的死敵梁山泊的人員被四處通緝所緻的困境和破敗。隨着時間的推移,《灰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描述人們在生活中面臨的毀滅性的境況。
繁體
《灰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灰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灰」字的寫法多種多樣。例如,晉朝《玉篇》中的寫法為「灰」,其字形更接近于實際的灰燼;而唐代《說文解字注》中的寫法為「灰」,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對于「死」字,古時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先秦時期的大篆寫法為「死」,相對簡潔而古樸。
例句
1. 這個城市經曆了戰争的洗禮,現在變得一片荒蕪,猶如灰死的廢墟。
2. 那段糟糕的經曆讓她内心徹底灰死,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組詞
- 灰敗:形容某物因長時間放置而變為灰塵或廢物。
- 灰心:形容因遭受挫折、失望或困境而感到失去希望和動力。
- 灰藍:形容顔色呈現出灰色和藍色的混合。
近義詞
- 喪失:失去某種或某種程度的能力、品質、資格或地位。
- 毀滅:完全破壞、撤銷或滅絕。
- 消亡:某種事物完全消失、滅絕或失去了存在的形式。
反義詞
- 重生:指某人或某物由死亡、破滅或困境中恢複或再生的狀态。
- 複蘇:形容某人或某物從病态、困境或衰敝中恢複過來。
- 恢複:回複到原始或正常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